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论满语借用汉语的语言学改造特点及其融合规律

发布时间:2017-08-22 00:24

  本文关键词:论满语借用汉语的语言学改造特点及其融合规律


  更多相关文章: 满语 汉语借词 语音 词汇 语义 语法


【摘要】:第一章是满语借用汉语研究状况之综述,重点历述了满语借用汉语的历史背景和语言环境。第二章“满语中汉借现象的语音改造之特点”对满语音系和汉语音系分别做了详尽的阐释,在此基础上论述“满语汉借的相同相近音借用”。然后是“满语的长音对应汉借词的复元音”和“满语的高低平调音高对应汉借词的曲降性声调”的分析。第三章“满语中汉借现象的词汇融合之特点”重点论述了作为黏着语结构类型的满语向作为孤立语结构类型的汉语借用词汇时的组合、结合到融合的特色。论述了“满语与汉语两种语言成分合成构词”,,和“借进汉语词又搭用满语相同语言成分的并列互注”,首先分析数个满汉并列互注词,再举相同类型词作为量化支撑。第四章“满语中汉借现象的语义变化之特点”,从语义角度对满语借用汉语词汇的语义引申、改造、消化的认知类型作条分缕析的分类阐释。一是“满语借用汉语词汇的等义相借”,二是“满语借用汉语词汇后的词义扩大”,三是“满语借用汉语词汇后的词义缩小”,四是“满语借用汉语词汇后的词义转移”,五是“满语借用汉语词汇后的词义相反”。第五章“满语中汉借现象的语法组合之特点”,先分别概述满语汉语语法的基本规则,然后是第三节“对汉语孤立型结构之借词的满语类化”,用属于满语的词法规则把借过来的汉语的实词进行词法化。第四节“对汉语体词性借词的满语用言化”,其最多的方法是对借进来的汉语(更多的是名词)进行用言化的改造。第六章“满语改造汉语借词的总规律”,对满语改造汉语借词的方法、规律进行提取性总结。第一节“满族从上到下能用主动、积极、开放的心态大量学借汉语”,第二节“运用满语结构技巧智慧地吸收汉语借词”,第三节“采用并列互注等满族人容易接受的方法大量吸收汉语借词”,它能便于释义,也平衡了满汉民族的语言心理。结语部分强调,在重点揭示满语借用汉语词的一系列语言学改造之特点中,也发现了一些满汉语言成分有机结合的规律。 本文在吸收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找到了满汉语言成分融合的规律,丰富了满汉语言接触理论,这是重要的创新之处。
【关键词】:满语 汉语借词 语音 词汇 语义 语法
【学位授予单位】:北方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22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一章 满语借用汉语的历史背景、语言环境7-9
  • 第一节 满语借用汉语的历史背景7
  • 第二节 满语借用汉语的语言环境7-9
  • 第二章 满语中汉借现象的语音改造之特点9-23
  • 第一节 满语音系规则概述9-13
  • 第二节 汉语音系规则概述13-17
  • 第三节 满语汉借的相同相近音借用17-19
  • 第四节 满语的长音对应汉借词的复元音19-21
  • 第五节 满语的高低平调音高对应汉借词的曲降性声调21-23
  • 第三章 满语中汉借现象的词汇融合之特点23-30
  • 第一节 满语的黏着型构词法23-24
  • 第二节 汉语的孤立型构词法24-26
  • 第三节 满语与汉语两种语言成分合成构词26-28
  • 第四节 借进汉语又搭用满语相同语言成分并列互注28-30
  • 第四章 满语中汉借现象的语义变化之特点30-34
  • 第一节 满语中等义相借的汉语借词30-31
  • 第二节 满语借用汉语词汇后的词义扩大31-32
  • 第三节 满语借用汉语词汇后的词义缩小32
  • 第四节 满语借用汉语词汇后的词义转移32-33
  • 第五节 满语借用汉语词汇后的词义相反33-34
  • 第五章 满语中汉借现象的语法组合之特点34-38
  • 第一节 满语语法的基本规则34
  • 第二节 汉语语法的基本规则34
  • 第三节 对汉语孤立型结构之借词的满语类化34-36
  • 第四节 对汉语体词性借词的满语用言化36-38
  • 第六章 满语改造汉语借词的总规律38-40
  • 第一节 满族从上到下能用主动、积极、开放的心态大量学、借汉语38
  • 第二节 运用满语结构技巧智慧地吸收汉语借词38-39
  • 第三节 采用并列互注等满族人容易接受的方法大量吸收汉语借词39-40
  • 结语40-41
  • 参考文献41-43
  • 致谢43-44
  • 个人简介4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景泉,阎勇;对“汉语研究:世纪之交的思考”的思考[J];语言研究;2002年01期

2 荏苒;荒川清秀的汉语研究[J];汉语学习;2005年03期

3 张艺;国家汉语战略初探[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4期

4 戴庆厦;;汉语和非汉语结合研究是深化我国语言研究的必由之路[J];中国语文;2012年05期

5 张丹;;法国汉语研究与教学学会举行年度学术研讨会[J];国外汉语教学动态;2003年03期

6 李如龙;;汉语特征研究论纲[J];语言科学;2013年05期

7 张培佑;;汉语研究问题浅论[J];大家;2010年19期

8 曹Z

本文编号:7160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7160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7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