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母语者动态助词“了、过”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建议
发布时间:2017-08-23 14:24
本文关键词:英语母语者动态助词“了、过”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建议
更多相关文章: 动态助词“了” 动态助词“过” 母语负迁移 教学建议
【摘要】:动态助词一直是汉语语法界研究的热点和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也是英语母语者学习汉语的难点之一。又因为相较于其他动态助词,“了”、“过”的用法有交叉之处,更易引起偏误,,所以怎样把“了”、“过”的本体研究与对英汉语教学有效的结合起来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本文根据前人对动态助词“了”、“过”的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研究的研究成果,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和暨南大学留学生书面语语料库,对英语母语者习得动态助词“了”、“过”的偏误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并提出了教学建议。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明了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的范围和语料来源。第二部分总结并评论了动态助词“了”、“过”本体及二语习得的研究现状。第三部分对语料进行了统计,归纳和分析。数据显示,英语母语者产生的动态助词“了”、“过”的偏误率是比较高的,分别为15.31%和14.85%。偏误类型主要包括过度使用、遗漏、位置错误和“了/过”混淆等,其中遗漏和过度使用这两类偏误的偏误率相对较高。通过汉英对比的角度分析可知,母语的负迁移对英语母语者的影响最为明显,同时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自身用法的复杂性、本体研究的不足与教材和教师的因素也或多或少地影响学习者对该语法点的掌握。第四部分针对英语母语者的习得从教材和课堂教学两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建议。第五部分对本文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动态助词“了” 动态助词“过” 母语负迁移 教学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9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1章 引言8-10
- 1.1 选题意义8
- 1.2 研究的范围8-9
- 1.3 语料来源9-10
- 第2章 动态助词“了”、“过”研究综述10-14
- 2.1 动态助词“了”、“过”的本体研究10-12
- 2.1.1 动态助词“了”的研究10-11
- 2.1.2 动态助词“过”的研究11-12
- 2.2 动态助词“了”、“过”二语习得研究综述12-14
- 第3章 动态助词“了”、“过”的偏误调查及分析14-34
- 3.1 偏误及偏误分析14
- 3.2 动态助词“了”、“过”的偏误调查及分类14-19
- 3.2.1 动态助词“了”的偏误类型14-17
- 3.2.2 动态助词“过”的偏误类型17-19
- 3.3 对偏误的分析19-26
- 3.3.1 动态助词“了”的偏误成因19-24
- 3.3.2 动态助词“过”的偏误成因24-26
- 3.4 动态助词“了”与“过”的比较26-32
- 3.4.1 动态助词“了”与“过”语法意义的比较26-29
- 3.4.2 动态助词“了”与“过”用法的比较29-32
- 3.5 影响英语母语者习得动态助词“了”与“过”的因素32-34
- 第4章 对英语母语者动态助词“了”、“过”的教学建议34-38
- 4.1 教材方面34-36
- 4.2 课堂教学方面36-38
- 第5章 结语38-39
- 参考文献39-4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英顺;关于“了_1”使用情况的考察[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2 孔令达;从语言单位的同一性看汉语助词“过”的分合[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3 高霞;曹晓宏;;现代汉语“了”、“着”、“过”的相关研究综述[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房玉清;动态助词“了”“着”“过”的语义特征及其用法比较[J];汉语学习;1992年01期
5 刘月华;;动态助词“过_2过_1了_1”用法比较[J];语文研究;1988年01期
6 竟成;;关于动态助词“了”的语法意义问题[J];语文研究;1993年01期
7 沈家煊;;“有界”与“无界”[J];中国语文;1995年05期
8 戴耀晶;现代汉语表示持续体的“着”的语义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年02期
9 孙德坤;外国学生现代汉语“了·le”的习得过程初步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年02期
10 白荃!100875;“不”、“没(有)”教学和研究上的误区——关于“不”、“没(有)”的意义和用法的探讨[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年03期
本文编号:7255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725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