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胡适的语言观念谱系

发布时间:2017-08-24 05:17

  本文关键词:胡适的语言观念谱系


  更多相关文章: 胡适 语言观念 社会革命


【摘要】: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推进,胡适才逐步认识到文学革命的目标是用白话来进行文学创作。文言只为少数人赏玩,不能满足大多数人的时代需求,就不能称之为胡适导师杜威所说的工具,它必须进行科学化改造。在注重语言科学化的同时,胡适又进一步认识语言的审美性,从本体的角度进行语言的审美化,弥补语言工具论的不足;再以突破语言的约定俗成性,最终从权力的角度嫁接社会革命,完成了他的语言观念谱系。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胡适 语言观念 社会革命
【分类号】:H109.4
【正文快照】: 胡适声称文学革命的目的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活的文学,而“活的文学”最重要的是从“文的形式”入手,“文的形式”包括语言、文体等方面的内容。在胡适看来,形式上的革命,必然会导致内容的解放;从工具论与本体论的角度突破语言的约定俗成性,重新界定语言,自然会引发权力重新分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顺武;;试论民法意思自治理念之嬗变——基于民事主体视角之解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2 徐国利;;传统与现代二元教育和安徽现代文化名人的成长——以陈独秀和胡适为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王泽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胡适文学思想中的跨学科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4 唐勇;论大学制度文化建设[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5 庄森;胡适的容忍论[J];安徽史学;2005年05期

6 李曼曼;谭书龙;;试析徽州文化精神在胡适文化心理中的积淀[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7 陈文钢;;“任性”的叛逆与“坎普”的颠覆——论苏珊·桑塔格的“风格化”[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8 周小虎;企业家社会资本及其对企业绩效的作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9 刘旭东;吴原;;教育理论学术旨趣的实践转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邓晓东;;生命的狂欢——沈从文的《柏子》赏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原平方;;社会网络化(SNS)与中国公民社会想象[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简圣宇;;“审美威慑”的日常表现——从当下房地产广告谈起[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牛立超;祝尔娟;;首都圈城市间的合作与治理机制——以京津为例的一个讨论[A];奥运后首都国际化进程的新趋势与新挑战——2008城市国际化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刘海;;试论编辑的文化资本[A];编辑文化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优秀文集[C];2009年

5 闫晓庆;;对部分农村学生放弃高考的原因与影响的思考[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龙佳解;蒋晓东;欧庭高;;论杜威的科学划界观[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7 舒志定;;现实的个人:教育的出发点——马克思教育思想当代性的一个视角[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谢静;;绘制合作领域地图——从SO项目看传播的组织功能[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9 张建永;;沈从文文学理论的审美现代性问题[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王南n\;;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的再思考——对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进路的一种透视[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洁;上海市郊公办学校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对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卞国凤;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民间互助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赵华;巴斯卡批判实在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李海燕;现代性视野中的陈独秀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方成智;艰难的规整[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杜浩;同构与冲突[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10 陈治国;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爱芬;胡适高等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胡优玄;广西民族文化资本化中的政府政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杨国军;抗战后自由主义者的教育主张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余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存在经验的缺位与对策[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顾剑峰;高中数学“导研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邵秀娟;符号塑造:进城农民工子女学习困难问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汪恭敬;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边缘化问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黄飞;对韩汉语教师社会融入迟滞问题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9 刘银桥;新市民就业中的人力资本提升问题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10 龚美富;同事关系对个体工作绩效的影响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殿龙 ,沈志刚;“五四”时期胡适关于书面语改革主张一瞥[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年01期

2 史云波;胡适对中国现代翻译事业的贡献[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年04期

3 史云波;胡适对中国现代翻译事业的贡献[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0年03期

4 季维龙;;胡适与辞书[J];辞书研究;1982年02期

5 ;最早问世的《标点符号使用法》[J];新闻与写作;1993年03期

6 郑国民;胡适对白话文教学的贡献[J];教育研究;1999年05期

7 京士;简释《诗经》中的“言”──兼论胡适《诗三百篇言字解》[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1期

8 丰逄奉;;胡适词典论试探[J];辞书研究;1989年04期

9 岳方遂;评胡适标点论[J];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10 史国强;也向西风舞一回——论胡适与白话翻译文学[J];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家新;;王希杰的语言观[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刘进才;;语言共同体的形成与方言、土语的规训——共和国初期的语言规划与作家语言观念和创作实践的新变[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3 许钟宁;;网络语言变异的语言文化解析[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夏中华;;应用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潜显理论[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李西安先生论吟诵[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6 汤哲声;;中国现代汉语形成溯源[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7 袁钟瑞;;当前推普形势估计——写在推广普通话工作50周年[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七辑)[C];2006年

8 夏中华;;王希杰学术思想研究略说[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王龙妹;沈美芳;;漫谈标点符号[A];学报编辑论丛(第八集)[C];1999年

10 张祖荣;;论校园写作文化与文化的发展、繁荣与创新——以北京大学校园写作文化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例[A];贵州省写作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蒙;汉字思维和拼音思维是不一样的[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2 袁伟时;“私塾弟子”与胡适的箴言[N];南方周末;2008年

3 谢f ;文言、白话:母语教育的共同资源[N];语言文字周报;2006年

4 杨桂青;汉学让我们重新打量这个世界[N];中国教育报;2007年

5 郭扶庚;树立民族语言自豪感[N];光明日报;2007年

6 欧阳晨雨;不应强限网络语言使用[N];民营经济报;2006年

7 陈键兴;杜正胜说成语使人思想懒惰,遭余光中痛批[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8 李文海;文贵通达[N];人民日报;2007年

9 李娟;一部引人思考的理论语言学著作[N];中华读书报;2008年

10 沈洁;“她”的崛起[N];东方早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志强;公元前6-前3世纪中西方语言学的萌芽[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彭发胜;翻译与中国现代学术话语体系的形成[D];北京大学;2008年

3 李春阳;白话文运动的危机[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4 田英华;语言学视角下的传记体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健;胡适的修辞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沛生;近代国语运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赵静;胡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4 梁晓茹;胡适翻译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5 赵张进;胡适的改写与新文化时期的民主建设[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6 孙轶;论查尔斯·泰勒的构成性的语言观[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袁善来;广西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对语言文字使用状况影响初探[D];广西大学;2004年

8 王泽民;近代新疆维汉语言接触及其双语发展状况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9 杨晓玉;阿克苏地区柯坪县双语教学现状及对策[D];新疆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琴;《新青年》的语言特点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7294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7294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1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