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西游记传》代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5 17:12

  本文关键词:《西游记传》代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语法 《西游记传》 代词


【摘要】:杨致和本《西游记传》即明刊本《唐三藏出身全传》,全称《新锲唐三藏出身全传》(卷一少“唐”字),卷首署“齐云杨致和编、天水赵毓真校、绣古锦盛堂梓”。全书共四卷四十则,各卷目故事结构完整,是今存完整“西游”故事中文字最简的本子;其语言通俗形象,较多地保留了口语词汇,能够客观反映明代中期的语言面貌;杨致和本《西游记传》具有很好的语法研究价值,对这样的文本进行语法学研究,有利于我们了解对近代汉语语料在其过渡过程中所起的历史性意义,有利于我们增强对语言学研究语料的理解,有利于我们加强对前代文献研究的兴趣。 代词作为《西游记传》中一个重要而有特色的语言系统,日前还未见到对其有专门而系统研究的论文和著作,针对此书语法专题研究中的这一薄弱环节,本文拟选择对其代词系统进行穷尽式的专书研究。 《西游记传》共出现95个代词,另在人称代词中出现了7个可以同样表达代词意义的语言形式,即“孤、男、偶、我家、我等、别人、人家”,我们按照其所表达的单复数意义将其分别归到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三人称代词中论述;在立足对《西游记传》代词系统穷尽性研究及整体定位的基础上,我们发现该书代词系统体现出三条基本的特征:一、代词系统复音化。代词的形式复音化这一特点鲜明,尤其在指示代词系统中,,如“那”的复合形式就有“那些、那时、那个、那厢、那边、那里、那般、那傍、那处”9个;代词的复合形式多由基本词加单位语素构成,如“这个”由“这”和“个”复合而成,亦通过重叠、添加词缀及与数量词、方位语素结合等多种手段使复音化形式的指别意义更加精确,如“各”的复合形式“各各”,“我”添加词缀“们”后的复合形式“我们”,“众”的复合形式“三众、四众”等,“此”的复合形式“此处”等等,这些都符合口语语言发展与应用的实际需要。二、代词系统的规范化。以人称代词“我、你、他”,指示代词“这、那”,疑问代词“几、何、甚、怎、那”为基础的基本代词系统,在语用形式上,其功能已完备固定,口语中排除了“吾、俺”、“汝、尔”等其他形式的干扰,在各自的领域完成了规范与统一;在句法功能上,它们充当主语、宾语、定语、谓语、兼语、状语、补语、同位语等多种成分,语法区别性明显增强;在语义表达上,它们能够清晰稳定地表达虚指、反诘、感叹及询问等语气。三、代词系统过渡性特征显现。《西游记传》的代词系统,其基础代词系统的使用优势集中,与之相对应的古代汉语代词形式亦时有出现。《西游记传》代词系统在词汇、形式、句法和语义上渐趋规范和稳定,这为我们探寻近代汉语时期代词发展的基本趋势提供了较好的研究范本,同时反映出《西游记传》的代词系统在语言发展过程中渐趋稳定成熟的特点。
【关键词】:语法 《西游记传》 代词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4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11
  • 一、 《西游记传》概述8
  • 二、 《西游记传》研究综述8-9
  • 三、 《西游记传》代词研究的意义及方法9-11
  • 第二章 人称代词11-35
  • 一、 第一人称代词11-19
  • (一) 单数表示类型11-16
  • (二) 复数表示类型16-18
  • 小结18-19
  • 二、 第二人称代词19-24
  • (一) 单数表示类型19-22
  • (二) 复数表示类型22-23
  • 小结23-24
  • 三、 第三人称代词24-29
  • (一) 单数表示类型24-27
  • (二) 复数表示类型27-28
  • 小结28-29
  • 四、 其他人称代词29-35
  • (一) 反身代词29-30
  • 小结30
  • (二) 统称代词30-35
  • 小结34-35
  • 第三章 指示代词35-54
  • 一、 近指代词35-45
  • 小结45
  • 二、 远指代词45-50
  • 小结49-50
  • 三、 其他指示代词50-54
  • (一) 兼指代词50
  • (二) 旁指代词50-52
  • (三) 统指代词52
  • (四) 遍指代词52-53
  • 小结53-54
  • 第四章 疑问代词54-68
  • 一、 “谁”系疑问代词54-55
  • 小结55
  • 二、 “何”系疑问代词55-59
  • 小结59
  • 三、 “几”系疑问代词59-60
  • 小结60
  • 四、 “那”系疑问代词60-62
  • 小结62
  • 五、 “甚”系疑问代词62-64
  • 小结63-64
  • 六、 “怎”系疑问代词64-66
  • 小结66
  • 七、 “多”系疑问代词66
  • 小结66
  • 本章小结66-68
  • 第五章 结语68-70
  • 参考文献70-72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2-73
  • 致谢73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申向阳;;九寨沟方言“把”字句及“给”字句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2 张娟;;《世说新语》“以”字处置式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3 王岩;;先秦时期表结果“所以”的虚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4 周刚;连词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要略[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5 叶建军;;疑问副词“还”溯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何继军;;《祖堂集》“有”起首的“有NP+VP”句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王媛媛;;中古汉语中的介词“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张定;;枞阳方言被动标记“着”的历史来源及其语法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9 何继军;;《祖堂集》“这(者)+连带成分”之考察[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10 张劲秋;;《世说新语》及刘注限定范围副词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嘉忆;;汉译英口译材料的难度判断[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汉语否定词的“实质”与演变[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3 陈瑶;;“给予”义动词兼表“施受”的动因研究——以徽语祁门话的“分”为例[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肖传芬;;从形式机制谈语篇词汇衔接[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吴万和;;从中古汉语词汇语法现象看《列子》是托古伪书[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梁银峰;;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语法问题札记[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7 武振玉;;试论副词“总”的产生与发展[A];天津师范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学术论文集(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第四卷)[C];2005年

8 王路;;论“是”与“存在”[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9 徐琳宏;林鸿飞;杨志豪;;基于语义理解的文本倾向性识别机制[A];第三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张伟男;张宇;刘挺;;基于决策树的中文对话省略句判别[A];第五届全国信息检索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曲丽玮;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李颖玉;基于语料库的欧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8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王用源;汉语和藏语复音词构词比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375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7375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0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