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秀”族词语构式的认知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31 00:14

  本文关键词:“秀”族词语构式的认知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认知构式 “秀”族词 认知机制


【摘要】:基于封闭语料库,本文从认知构式语法的角度运用溯因推理方式探讨了"秀"族词形成的认知机制。"秀X"与"X秀"构式能产性差异与该构式的频率、统计先用权及包容度有关;不同构式中的"X"受到的制约因素不同,并在音节、语义、句法属性上表现出较大差异;"秀"族词的高频使用使"秀"获得了基本范畴词的地位。
【作者单位】: 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
【关键词】认知构式 “秀”族词 认知机制
【分类号】:H131
【正文快照】: 1.引言“秀”是现代汉语中一个特殊的具有范畴化功能的语素,并具有独立成词的倾向,其来源可追溯到由英语talkshow音译过来的“脱口秀”。近几年,“秀”显出较强的能产性,形成了不少新词语,构成了一个使用频率较高、以“秀X”和“X秀”为主的“秀”族词构式。本文拟以认知构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文斌;;再论隐喻中的相似性[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 覃修桂;黄兴运;;“黑暗”的概念隐喻——基于语料的英汉对比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3 冯胜利;论汉语的“韵律词”[J];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洁;;合肥话派生式“子”缀词初探[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2 郑维;;英汉双宾语结构的对比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王卫兵;;中文分词连写可行性考察[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张煜;马庆凯;;动词隐喻的识解与翻译[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秦华镇;“X化”结构构成限制及条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李倩;;“没A没B”构式的认知语用分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7 章素苹;;隐喻:语义变化的要素及其在词汇教学中的意义[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8 张雅珊;;浅谈“X门”结构及修辞动因[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8期

9 江鹰;刘楚群;;“V起”与“V起来”辨微[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周琳娜;;制约现代汉语“被”字句状语位置的因素初探[J];大家;2011年2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梁洁;杨新璐;;维吾尔语韵律层级边界感知及其声学特征研究[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黎雨薇;;英语动物名词动用的隐转喻认知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凤杰;汉英对比韵律系学中的若干问题[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肖建喜;隐喻对针灸学经典理论建构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胡晓慧;动词后“上”与“下”、“来”与“去”的语义演变及其不对称性[D];浙江大学;2010年

5 刘冬青;北京话副词史(1750-1950)[D];苏州大学;2011年

6 张烨;支谶译经“构词法”及“造词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刘云;汉语篇名的篇章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8 王冬梅;现代汉语动名互转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9 熊子瑜;自然语句边界的韵律特征及其交际功能[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10 杨建国;基于动态流通语料库(DCC)的汉语熟语单位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云付静;同义副词A式与AA式的多角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焦阳;现代汉语类词缀“坛”、“界”、“圈”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陆晓燕;修辞学视阈下英汉声韵和押韵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海霞;“继而”的词汇化[D];河南大学;2011年

6 欧亚丽;系统功能音系学初探[D];西南大学;2011年

7 杨璐;北京话双音节词重音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8 李芬;双音结构“X以”的词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理楠楠;对外汉语易混淆词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臧彤;《战国策》复音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佐文,刘长青;论隐喻的相似性基础[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胡佩迦;汉语中感官知觉词的隐喻认知义考察[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王文斌,林波;论隐喻中的始源之源[J];外语研究;2003年04期

4 刘雪春;论比喻的相似性[J];修辞学习;2001年06期

5 冯胜利;论汉语的韵律结构及其对句法构造的制约[J];语言研究;1996年01期

6 洪定国;论心灵的创造力——四探意识本性[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08期

7 刘晓明;意象的逻辑:创造性思维的首要推动者[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08期

8 缑瑞隆;汉语感觉范畴隐喻系统[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清;;试用概念合成理论解释博喻的认知机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年02期

2 董桂荣;冯奇;;概念整合理论对幽默理解的解释力[J];上海电机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黄燕妮;;简析转喻类型及认知机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素质教育研究);2008年03期

4 张有军;;语法化与范畴化:语法化过程中的认知机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陈琼;;音译外来词的认知解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10期

6 程琪龙;;转喻种种[J];外语教学;2010年03期

7 彭志斌;;国内双关研究述评[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年03期

8 管慧慧;;概念整合理论对漫画幽默的动态演绎[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9 汪文珍;;整合与映射——析幽默言语的认知机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10 吴海英;;中外数词文化含义研究综述[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君均;;转喻与话语分析的语用机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张韧;;转喻的构式化表征[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尚新;;从英汉语对比角度谈体的中立化理论构建[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晋小涵;齐振海;;“脸、面”词语的转喻阐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王寅;;汉语“动名构造”与英语“VN构造”的对比——一项基于语料库“吃-名/eat-N构造”的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赵彦春;;认知词典学发轫——关于词典学认知方法的探索[A];中国辞书论集2001[C];2001年

7 李洁红;;论转喻和隐喻在前指替代中的差异[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于云玲;杨一博;;哲学视角中的隐喻——从修辞隐喻到认知隐喻[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9 庄丽媚;;当代语言哲学的隐喻研究及其意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齐振海;晋小涵;;再论“心”词语的认知阐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晶 山西财经大学;我所理解的认知语言学[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启强;英汉构词法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张洪芹;动态词义识解论[D];河南大学;2007年

3 尉万传;幽默言语的多维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4 张再红;词汇文化语义的认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王宇弘;英汉语通感认知模式对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6 金钟赫;现代汉语语序的认知机制探索[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7 陈亚萍;体裁互文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8 项成东;等级幽默的语用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9 李洁红;指示语的认知模型解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0 吴春红;现代汉语位事范畴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瑾瑜;图式理论下的误解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2 左燕;科学隐喻的认知机制[D];贵州大学;2008年

3 陈健;“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多角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黄蓓;形容词衍生之强化词的主观性与主观化[D];西南大学;2009年

5 杨略;交替传译的认知过程与认知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巩玉环;英汉语言中爱情隐喻概念系统的对比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6年

7 严婷;英汉习语隐转喻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9年

8 常亮;词义引申的认知机制及其对英语词典编纂的启示[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9 魏丽;偏义复词的功能与认知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薛霞;言语幽默的关联整合模式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623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7623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0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