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夫语言相关性思想解读
本文关键词:沃尔夫语言相关性思想解读
更多相关文章: 沃尔夫 语言相关性 理论视角和方法 认知功能 语言学意义
【摘要】:沃尔夫的语言相关性思想认为,语言型式在语言者思维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对它进行正确解读,有助于消除人们对语言相关性思想的误解和误读,有助于对语言与思维关系的深入研究,有助于语言相关性思想的合理应用。根据沃尔夫本人的思想、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一些理论和观点,本文认为,语言相关性相对独立和完善的思想,是研究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一种重要理论视角和方法,它揭示了语言的认知功能,蕴涵着丰富的语言学意义。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外语分社;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沃尔夫 语言相关性 理论视角和方法 认知功能 语言学意义
【分类号】:H0-05
【正文快照】: 1.0引言针对语言与思维关系这一古老话题,美国人类语言学家本杰明·李·沃尔夫(Benjamin LeeWhorf)在对英语和印第安土著语言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的基础上,首次在《科学与语言学》(1940)一文中提出了“语言相关性原则”(principle of relativity):……同样的物质现象并不能使所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国文,丁建新;沃尔夫论隐性范畴[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剑影;浅谈沃尔夫的“隐性范畴”思想[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2 陈保亚;语言哲学的文本解释与结构解释——从虚拟语态看中西方哲学思维取向[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3 陈保亚;;宽式语形:汉诗意境形成的诗学根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4 丁崇明;语言演变的过程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5 李明会;;英汉对比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探索[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6 周晓风;;有根的诗学——叶维廉诗学与道家美学[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7 秦程程;;民族文化影响下的汉语语法特点[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23期
8 李艳红;;论沃尔夫“语言相对论”的核心思想[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9 吴春相;金基石;;略论心理距离与书面语、口语的关系[J];汉语学习;2008年04期
10 周清艳;;“V个N”结构的语义分化与“量”的表达[J];汉语学习;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唐嘉荣;;左脑型教育导致道德危机[A];云南省思维科学学会、云南省逻辑学会2007年联合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海淑英;吉尔吉斯语中的俄语借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张旺喜;汉语句法的认知结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3 丁崇明;昆明方言语法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4 杨东宇;《突厥语大词典》中的医学及相关词汇[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5 张军平;翻译中的语段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6 崔红花;汉韩日体词修饰词类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周清艳;现代汉语中“V个N/VP”结构与隐性量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8 谢延龙;在通往语言途中的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金菊花;朝鲜后期汉译谚语集《耳谈续纂》语言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10 牛乐;高海拔的力量[D];西安美术学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琴;外来语对老挝语及老挝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张欢;现代汉语名词的复数表达形式及其标记问题[D];南昌大学;2010年
3 王进军;关于英语词汇文化意义教学的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1年
4 李振中;单项定语的性质与“的”字的隐现[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薛源;语文教育的文化解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王欣双;词汇与文化:语言相对性的跨语言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7 朱文文;汉语三种关联格式的量范畴考察[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8 刘燕君;“使”字句与“把”字句的动力意象图式比较[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9 钟桦;单项定语的性质与“的”字的隐现[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0 黄兴军;大学英语课文教学中的词汇文化内涵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申小龙;人类文化的语言视界——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2期
2 刘丹丹;;代词回指功能研究综述[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申小龙;文化的语言限度——美洲语言人文主义评要[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4 徐国珍;仿拟行为的认知功能及认知策略[J];修辞学习;2005年05期
5 聂焱;;比喻的认知功能[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6 肖建华;;方言歇后语的隐喻阐释[J];长治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7 韩艳;;会话中的隐喻性语言(英文)[J];语文学刊;2006年S1期
8 谢之君;;西方思想家对隐喻认知功能的思考[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苏健;;“饣”部的来源和认知功能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7年09期
10 曾臻;;浅谈隐喻的双重功能[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一虹;;“实证性假设”与“启发性假说”——语言相对论的双重解读[A];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2 朱轶;;《说文解字》“田”部字小议[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贾成祥;;论诠释中医文献语言的途径与方法(之一)[A];全国第十八次医古文研究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胡鹭凌;郑新夷;郑小龙;;语言相对论:方言群体对中性词汇内隐态度的差异[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孙锐欣;;语音心理属性略论[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谷化琳;;同类比较的字面话语与隐喻话语[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王景丹;;谈中西文化对话中的民族文化立场[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王希杰;秦旭卿;何伟棠;钟玖英;;修辞学学与显和潜的对话[A];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暨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王勇;;论语言类型学研究中的解释[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10 刘友强;李斌;奚宁;陈家骏;;基于双语平行语料的中文缩略语提取方法[A];中国计算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9-2011)[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天津大学文法学院 李淑清;隐喻的修辞和认知功能分析[N];山西党校报;2011年
2 潮白;粤语远未到辩论存废之时[N];南方日报;2010年
3 缪迅;何来“标准的上海话”[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罗思明;英汉动结式的认知功能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梁鲁晋;语篇中回指的功能[D];厦门大学;2007年
3 孙锐欣;元音的实验和计算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4 周杨;计算机汉语方言辨识的理论与方法探讨[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贾媛;普通话焦点的语音实现及音系分析[D];南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月华;试构领属小句的认知功能模式[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高霞;英汉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D];辽宁大学;2006年
3 任婷;转喻的认知功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李艳;现代汉语名量词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化雪;时空隐喻的认知分析[D];黑龙江大学;2006年
6 林春静;隐喻及其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许谦;广告中通感隐喻的认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周伟;隐喻在诗歌建构和解读中的认知功能[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9 李刚;从认知角度研究英汉语中的身体隐喻[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韩丹;重新审视沃尔夫理论——关于沃尔夫文化取向的探讨[D];吉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7809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780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