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义:异域文化资本输入的模式
本文关键词:格义:异域文化资本输入的模式
【摘要】:格义属于一种类比解释的方法,通过借用中国传统文化及相关术语来翻译异域文化,是顺应异质文化交流初期而做出的翻译选择。格义作为异域文化资本输入的一种重要手段,贯穿中国传统翻译,被视为中国传统译论的另一发展主线。格义自身存在"讲肆""失旨"之不足在"达旨""直译"理念的观照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修正与消减。
【作者单位】: 广东商学院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格义 异域文化资本 达旨 直译
【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西译学的哲学思想比较研究”(08K-07) 广东商学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改革研究项目“构建任务型翻译教学模式”(2011YB01)部分成果
【分类号】:H059
【正文快照】: 0.引言在民族文明和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外来文化对其社会、文化和知识体系有着重大影响。翻译被视为传播和输入外来文化和知识的重要媒介,由于语言系统和文化系统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译者面临着选择何种方式来输入外来文化的问题。基于中国本土文化语境,译者如何有选择性地输入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韩江洪;;严复翻译中的误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徐天池;;论佛经翻译的译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3 张佩瑶;;重读传统译论——目的与课题[J];中国翻译;2008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道贵;从佛教影响看晋宋之际山水审美意识的嬗变——以庐山慧远及其周围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2 程永生;描写与交际——我国现代翻译理论研究的两大主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3 刘克;;汉代画像石中的佛教环境生存智慧[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4 李霞;;论皖江佛教传播中心与文化特质的变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李和平;;略论古代西域文化对汉语的影响[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6 张允;杨家勤;;功能翻译理论与鲁迅翻译思想[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7 阚绪良;《世说新语》词语札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8 徐建龙;翻译中的意义选择[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9 李志英;异化、归化的理据与层面[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10 张杰;;多元系统论视角下的鲁迅异化翻译理论[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珑;;网格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以林语堂编译《虬髯客传》为例[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高新民;高原;;岐黄文化与庆阳远古文明[A];中国庆阳2011岐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论文集[C];2011年
3 赵永生;王维;;岐黄文化在庆阳的传承与发展[A];中国庆阳2011岐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论文集[C];2011年
4 郭亚丽;;翻译与文化的融合[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5 陈道明;;翻译中的“部分功能对等”与“功能相似”[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杨士焯;;论译者的写作能力培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7 李明栋;;从一首古诗的翻译看功能翻译理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8 高永欣;;翻译理论与译者的角色[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9 林莉莉;;英汉翻译写作观[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黄玮;;文化生态平衡与适度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淑敏;翻译的历史观—《独立宣言》中译本的历时共时比较实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谢云才;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杨雪莲;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冯军;论外宣翻译中语义与风格的趋同及筛选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巧蕊;唐诗英译翻译批评现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平;论重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韩雨苇;东坡词英译赏析—审美移情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朱姗姗;形神兼备[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刘菲菲;论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审美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孙瑞;朱生豪翻译风格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李曼;林语堂翻译思想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石径;口译员视角的归化与异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陆子晋;论文学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黄艳萍;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实践在中国语境下的新发展[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玉;论严复的自由主义思想及其近代意义[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吴平;佛教与隋唐文明[J];华夏文化;2004年02期
3 刘德斌;“软权力”说的由来与发展[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4期
4 刘祥清;;佛经汉译的历史和作用[J];中国科技翻译;2006年03期
5 罗新璋;;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1983年07期
6 谭载喜;中西译论的相似性[J];中国翻译;1999年06期
7 谭载喜;中西译论的相异性[J];中国翻译;2000年01期
8 朱志瑜;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神化说”(前期)[J];中国翻译;2001年02期
9 张佩瑶;对中国译学理论建设的几点建议[J];中国翻译;2004年05期
10 张佩瑶;;从“软实力”的角度自我剖析《中国翻译话语英译选集(上册):从最早期到佛典翻译》的选、译、评、注[J];中国翻译;2007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婉君;直译与意译之争引发的思考[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2 黄泽锐;苏莲艳;;文学翻译中译与易的思考[J];时代人物;2008年05期
3 马晓辉;;简析汽车颜色词的翻译[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4 谢宜辰;;从语境化解释视角看贝尔曼的异化翻译[J];华章;2009年15期
5 任荣;;一个“巨大而复杂的存在”:周作人译作中的直译思想透视[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12期
6 黄天源;直译和意译新探[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7 黄凤仪;如何做到紧贴翻译[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8 林岚;浅析当今商品品牌的翻译形式[J];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9 蒋坚松;古籍翻译中表达的若干问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02期
10 贺文照;论中国传统译论中的读者观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吴艳;;文化共享时代的翻译问题[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方梦之;;从译学术语看翻译研究的走向[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蒋春生;;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对外来电影片名翻译之影响[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4 朱仁印;;翻译研究和理论再认识[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9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斯钦朝克图;;蒙古语五畜名称与草原文化[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6 黄玮;;文化生态平衡与适度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姚覃军;;水书翻译刍议[A];水家学研究(五)——水家族文明[C];2010年
8 何秋睿;;从目的论视角谈记者招待会口译中的文化障碍的处理[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何宁;;和制汉语词汇对近现代汉语的影响[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江苏 袁晓蕾;电影的译名漫谈[N];电子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 姜小玲;专家:翻译不能急功近利粗制滥造[N];解放日报;2008年
3 张哲;星星叫还是红蜘蛛,动漫翻译也“雷”人[N];中国文化报;2009年
4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张志伟;学界之盛事 译林之功德[N];光明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谢颖;翻译:文化转换的奥秘[N];人民政协报;2010年
6 焦鹏帅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道器相合 学术共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 维奇·斯卡伯;植根文化:突围词语理解困境之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伍文义;布依族《摩经》语言文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倪廷宝;古文翻译中直译、意译及术语的处理[D];复旦大学;2012年
2 尼玛俄色;略论汉藏法律翻译[D];西藏大学;2009年
3 李思龙;翻译目的论视域中的鲁迅翻译观[D];浙江大学;2010年
4 陈凯;翻译实践报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王慧;论习语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的处理[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6 李庆;《英儿》翻译报告[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7 范业炜;中韩“话语行为”谚语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8 韦明海;汉越介词对比及越南学生使用的偏误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9 杨瑞;论校训翻译[D];重庆大学;2010年
10 雷冠群;《镜花缘》林太乙译本中的杂合现象探究[D];湖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813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781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