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辉县方言Z变韵的语法功能及其语法化

发布时间:2017-09-04 14:22

  本文关键词:辉县方言Z变韵的语法功能及其语法化


  更多相关文章: 辉县方言 Z变韵 语法功能 语法化


【摘要】:河南省辉县市地处豫晋两省的交界地带,语音面貌带有晋语和中原官话的特点,发展也受到二者的影响。变韵是辉县方言一大特色。在变韵方面,辉县方言共有Z变韵韵母22个,具有丰富的语法功能,是古汉语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语法化的结果。
【作者单位】: 金陵科技学院建工学院;
【关键词】辉县方言 Z变韵 语法功能 语法化
【分类号】:H17
【正文快照】: 辉县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地处太行山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也是豫晋两声的交界地带。特殊的地理、社会环境使得辉县方言的语音面貌不仅同时带有晋语和中原官话的特点,而且在发展上也同时受到二者的影响,变韵和入声成为其最大特色①。辉县方言中存在丰富的变韵现象,研究辉县方言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师蕾;;辉县方言入声研究[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2 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04期

3 张占山;李如龙;;虚化的终极:合音——以烟台方言若干虚成分合音为例[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炜;和丹丹;;清中叶以来北京话的“跟”及相关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高玲玲;张明;;语法化动因的再认识[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3 刘利红;徐佳丽;;语法化的探讨及对外语教学的应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4 丁庆刚;;古汉语“及”的语法化演变历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5 张政;;烟台方言特点浅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6 闫文文;;也说“好歹”的语法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7 郭璇;;“恨不得”的词汇化动因与机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8 徐明星;;国内语法化研究评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9 董彦屏;;从认知角度看“被”字演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10 朱春秋;;“懒得”的同形异构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林璋;;“てしまぅ”的语法化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魏亮珍;;浅析《吕梁英雄传》中的“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邓兆红;;英汉指示代词“的”与“that”的语法化对比[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王伟;周卫红;;试论语法化理论在对比语言学中的应用——以英汉语篇中替代类型之对比研究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杨成虎;;与语法化平行的音系变化连续统问题[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3年

6 陈路遥;;现代汉语动态助词“过”的空间认知探索[A];第七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春秀;现代俄语同义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雷;黎语志强话参考语法[D];南开大学;2010年

4 朱琳;译者为中心的多学科性翻译理论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5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陈勇;汉语数量范畴及其非范畴化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7 阮氏黎心;汉越人体名词隐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金圈;汉语单音方位词与单音动词的偏正性组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仇伟;英语乏词义结构的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朱艳华;载瓦语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丽萍;“不要太”结构的语法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王谷全;“看”与“look”的语法化对比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魏春妮;“一样”结构的语义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伍凌;“可是”的虚化及三个平面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王晓辉;“彼此”的多角度分析[D];南昌大学;2010年

7 汪红英;论让步连接成分“固然”[D];南昌大学;2010年

8 刘文思;跨语言视角的现代汉语动量词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9 鹿楹鑫;基于韩国人认知方式的初级阶段“V+来/去”结构的教学设计[D];山东大学;2010年

10 叶丹;黄石方言量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邵敬敏;赵春利;;关于语义范畴的理论思考[J];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01期

2 陈泓;李海洁;;黄河故道与新乡方言[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3 寿永明;绍兴方言的反复问句[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4 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04期

5 沈家煊;语用原则、语用推理和语义演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04期

6 刘翠香,施其生;山东栖霞方言相当于普通话“了”的虚成分[J];语文研究;2004年02期

7 沈家煊;;“好不”不对称用法的语义和语用解释[J];中国语文;1994年04期

8 许卫东;;山东招远话中的AA式和AAB式正反问句[J];中国语文;2005年05期

9 吴福祥;;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当前课题[J];语言科学;2005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于晶;中古阳声韵和入声韵在晋语中的演变[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黎刚;;闽东福安话的变韵[J];中国语文;2008年03期

2 牛顺心;;河南武陟方言的子变韵及其形成与发展[J];殷都学刊;2008年03期

3 韩承红;;太白、岐山一带方言的子变韵[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陈卫恒;;洛阳和舞阳方言的Z变韵[J];语文研究;2010年04期

5 王军虎;;凤翔方言的子变韵和D变韵[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6 张慧丽;;Z变韵从长音型向融合型转化进程初探——以淇县、封丘方言为例[J];语言科学;2012年03期

7 夏俐萍;;河南封丘赵岗方言的子变韵[J];方言;2012年03期

8 张弼蕊;;开封方言中子变韵的演变[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年11期

9 李榕;;陕西眉县方言的z变韵[J];语文学刊;2011年19期

10 宗守云;;河北涿鹿县城话的子变韵现象[J];燕赵学术;2012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慧丽;汉语方言变韵的语音格局[D];北京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冯雪利;武陟(西滑封)方言的名词变韵[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2 岳保红;淇县方言变韵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3 程敏敏;焦作城区话名词性变韵及其年龄变异[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4 植丽云;现代中文歌词韵律初探[D];广西民族大学;2013年

5 师蕾;河南辉县方言语音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6 张佳;豫北浚县方言语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7920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7920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3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