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考察
本文关键词:“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考察
【摘要】:"语法化"或"虚化"理论最早起自于我国元代周伯琦《六书证婰》的观点得不到原书内证和中国古代虚实语法体系的支持,周伯琦所论实为六书理论中假借造字法的"语辞之借"。清代袁仁林的《虚字说》第一次把语音假借从虚实关系中撇开,具有语法化理论和实践的初步形态和先驱地位,但其仍未彻底摆脱假借说影响。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大学语言科学与语言规划研究所;
【关键词】: 虚字 实字 语法化 假借
【分类号】:H141
【正文快照】: 1引言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观点认为,“语法化”或“虚化”理论最早起自于我国元代周伯琦的《六书证婰》〔1〕(沈家煊1994;孙朝奋1994;文旭1998;王士元2011;冯赫2011)〔2〕,该书中下面一句话是诸位学者立论的根据:(1)大抵古人制字,皆从事物上起,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元·周伯琦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孙朝奋;《虚化论》评介[J];国外语言学;1994年04期
2 王士元;;演化语言学的演化[J];当代语言学;2011年01期
3 文旭;《语法化》简介[J];当代语言学;1998年03期
4 冯赫;;论语法化的理论内涵[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申小龙;中国语文研究的词类学传统[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Z1期
6 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炜;和丹丹;;清中叶以来北京话的“跟”及相关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高玲玲;张明;;语法化动因的再认识[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3 刘利红;徐佳丽;;语法化的探讨及对外语教学的应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4 丁庆刚;;古汉语“及”的语法化演变历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5 闫文文;;也说“好歹”的语法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6 郭璇;;“恨不得”的词汇化动因与机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7 徐明星;;国内语法化研究评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8 董彦屏;;从认知角度看“被”字演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9 朱春秋;;“懒得”的同形异构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7期
10 张晓凤;张慧;;论量词“房”的产生[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林璋;;“てしまぅ”的语法化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张春华;;新词语构造的合作机制[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魏亮珍;;浅析《吕梁英雄传》中的“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邓兆红;;英汉指示代词“的”与“that”的语法化对比[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王伟;周卫红;;试论语法化理论在对比语言学中的应用——以英汉语篇中替代类型之对比研究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杨成虎;;与语法化平行的音系变化连续统问题[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春秀;现代俄语同义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雷;黎语志强话参考语法[D];南开大学;2010年
4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朱琳;译者为中心的多学科性翻译理论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6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陈勇;汉语数量范畴及其非范畴化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阮氏黎心;汉越人体名词隐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金圈;汉语单音方位词与单音动词的偏正性组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仇伟;英语乏词义结构的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丽萍;“不要太”结构的语法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王谷全;“看”与“look”的语法化对比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魏春妮;“一样”结构的语义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伍凌;“可是”的虚化及三个平面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王晓辉;“彼此”的多角度分析[D];南昌大学;2010年
7 汪红英;论让步连接成分“固然”[D];南昌大学;2010年
8 刘文思;跨语言视角的现代汉语动量词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9 鹿楹鑫;基于韩国人认知方式的初级阶段“V+来/去”结构的教学设计[D];山东大学;2010年
10 叶丹;黄石方言量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吴福祥;关于语法化的单向性问题[J];当代语言学;2003年04期
2 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04期
3 吴福祥;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01期
4 沈家煊;;“好不”不对称用法的语义和语用解释[J];中国语文;1994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柳婷;;从《马氏文通》看“或”的语法化[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章也;;《经传释词》笺注·“与”[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 王继红;现代汉语副词重叠现象考察[J];绥化师专学报;2001年01期
4 徐俊霞;“V见”之“见”的语法化过程[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5 邹伟林;介词“打”的产生及其发展过程[J];零陵学院学报;2004年09期
6 戴昭铭;;弱化、促化、虚化和语法化——吴方言中一种重要的演变现象[J];汉语学报;2004年02期
7 赵军;程度副词“顶”的形成与分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5年02期
8 潘国英;论明清白话小说中表持续义的“在这里/那里”[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9 石毓智;被动式标记语法化的认知基础[J];民族语文;2005年03期
10 曹小云;语法化理论与汉语历史语法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国辉;隋虹;;语言语境语法化作用的英汉语对比分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周国辉;;实用虚化 虚用实化——语法化与词汇化的辩证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王建设;;从明清闽南方言戏文看“著”的语法化过程[A];福建省语言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邹仁;;“了”、“却”的语法化以及“了”、“却”的替换[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5 高蕊;;从认知角度谈“来”字的语法化——从上古到现代的历时考察[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邓兆红;;英汉指示代词“的”与“that”的语法化对比[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王伟;周卫红;;试论语法化理论在对比语言学中的应用——以英汉语篇中替代类型之对比研究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刘芳;;“上去”的虚化进程及其成因[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9 吴秋丽;;泉州方言介词“嘞”的语法化及涉及的相关现象[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10 高成建;;“不成”的语法化研究综观[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吴福祥整理;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语言学篇)[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2 李娟;一部引人思考的理论语言学著作[N];中华读书报;2008年
3 储泽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储泽祥:追求理论方法创新是核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引甫;颇具特色的语文工具书[N];光明日报;2007年
5 东北师范大学 彭爽;现代汉语旁指代词功能透视[N];社会科学报;2008年
6 潮白;不要给学文言文立什么规矩[N];南方日报;2008年
7 谢晓明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回眸2010汉语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宗守云 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教授;语言研究创新要关注:前沿、文献、理论与写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李开 澳门科技大学通识教育部;语言学方法与方法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自群;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刘黎岗;重庆话口语中话题的结构与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周静;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高增霞;现代汉语连动式的语法化视角[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张尹琼;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D];复旦大学;2005年
6 武文杰;现代汉语视觉行为动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SYEDA ARZOO RIAZ(阿珠);汉语与乌尔都语量范畴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8 蔡华祥;盐城(步凤)方言动态助词及相关语法手段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9 覃东生;对广西三个区域性语法现象的考察[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10 李晋霞;现代汉语定中“V双+N双”结构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慧;唐以前“得”字及相关“得”字句的演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张蕾;现代汉语否定式“把”字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3 孙琦;《颜氏家训》连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4 李文星;使、叫、让在现代汉语兼语句中的语法化[D];河南大学;2004年
5 李向华;汉语中“个”的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6 范群;“给”的语法化考察及其在句子中的焦点标记功能[D];山西大学;2005年
7 尤翠云;名词谓语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骆美婵;主谓插入语的考察[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9 王俊;“之”的语法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凌剑春;语法化过程中的意义主观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987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798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