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文献动词无标记转指称谓名词现象考察
本文关键词:禅宗文献动词无标记转指称谓名词现象考察
更多相关文章: 禅宗文献 动词 无标记转指 称谓名词 转喻 相关度 显著度
【摘要】:禅宗文献动词无标记转指称谓名词分别来源于联合式、偏正式、主谓式和动宾式动词。这一现象符合语言的经济省力原则,同时体现了转喻的认知凸显原则。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僧徒在转喻认知模型中建立起来的透视域,其相关度和显著度是置于禅寺丛林这一背景之下的,因而在转指称谓名词方面有着自身的特点。
【作者单位】: 常州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关键词】: 禅宗文献 动词 无标记转指 称谓名词 转喻 相关度 显著度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2YJA740032) 校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YN1034)
【分类号】:H141
【正文快照】: 朱德熙最早揭示了汉语中动词转指名词这一特殊现象,认为汉语谓词性成分可以名词化,但“凡是真正的名词化都有实在的形式标记”[1]。姚振武进一步研究指出“汉语中有些谓词性成分不用加任何形式标记也可以名词化,并且名词化后也是转指与这个谓词性成分相关的施事、受事、与事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祥龙;;简析动词的划分[J];群文天地;2011年16期
2 梁会芳;;词典动词释义对比[J];语文学刊;2011年14期
3 陈波;;论动词运用的陌生化[J];名作欣赏;2011年20期
4 王丽娟;;芒市方言动词与普通话动词对译[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5 刘乃仲;段兴臻;;施事由字句动词的语义特征研究[J];现代交际;2011年05期
6 严宝刚;;北京话介词“奔”的产生和发展[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7 庞雪丽;;辞书中“该”的义项分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8 周统权;;动词配价连续统——汉语动词配价的语用规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9 贺新梓;;再析“谁之永号”的“之”“永”[J];文学教育(下);2011年08期
10 高莉;;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影响句子结构的因素[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新夷;;国外婴儿动词习得的研究范式[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2 史金生;胡晓萍;;动词带“着”的“把”字结构[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3 罗燕萍;;谈现代汉语“V+到”结构的形式特征[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郑丽;;《新华字典》新旧版本“扌”部动词释义对比研究[A];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吴华英;;仙游话动词的体和貌浅探[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6 姚春花;张国平;;“毋吾以也”释义商榷[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6年
7 白利莉;陈宝国;;词汇习得的年龄对词类信息加工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胡习之;;话语角色定位及其语言表现形式[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刘敏;张旗;;《左传》语法现象例析[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孙玉文;;以“恶”为例看词的语法分析必须以音义结合为基础[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文献;名词、动词、形容词的误用[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2 宋玉柱;“加以了”能说吗?[N];光明日报;2001年
3 郎锦华;“作”、“做”之辨[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4 胡明扬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集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之大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王一民;“排忧解难”中的“难”怎么读?[N];语言文字周报;2009年
6 汪维辉;古人如何“吃饭”[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7 西南大学文学院 肖梅旎;从“沛公军霸上”说起[N];学知报;2011年
8 郁洪千;每周一词[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9 张坤 段之盼;今天你被“雷”了吗?[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10 董淑慧 王泽鹏;“似X非X”用法补正[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祥英;汉语待嵌格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景霓;毛南语动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3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陈曼君;惠安方言动词谓语句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5 陈永莉;汉语动词与相关句法成分的语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6 刘文正;《太平经》动词及相关基本句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7 丁建川;《世说新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8 刘道锋;《史记》动词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丽娟;从名词、动词看现代汉语普通话双音节的形态功能[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10 宋刚;普通话儿童早期动词习得:范畴、论元结构与句法线索[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全香兰;汉语“进/出”与韩国语“(?)”的对比[D];延边大学;2010年
2 王倩;“(形+名)+动”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顺军;“上/下NP”结构的考察及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4 谢涛丽;定中式“V+N”结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5 贺炜;论“V都不V”格式[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皮佳佳;《墨子》动词配价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李明霞;《续金瓶梅》动词重叠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8 吴春光;韩中程度副词与动词的组合方式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9 谢浩琴;英汉“说”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及词化对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吴e,
本文编号:8069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806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