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纪录片《中国学校》的多模态语篇分析

发布时间:2017-09-07 10:01

  本文关键词:纪录片《中国学校》的多模态语篇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多模态语篇分析 纪录片 《中国学校》 视觉语法


【摘要】: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度依赖多媒体的时代,通过各种形式的多媒体来获取所需的信息已经成了普遍的方式。单一模态的语篇已经不能满足人们获取多源信息的需求,语言也不再是表达意义的唯一手段。各种符号资源,比如声音、图像甚至三维物体,都可以协同合作构成多模态语篇。多模态语篇日渐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以它鲜明的特点受到了众多观众的喜爱,已经渐渐成为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休闲和获取知识的方式,同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目前纪录片的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文化与习俗、叙事学和美学,这些忽略了纪录片的图片、声音和颜色等多种意义来源。鲜有见到学者使用多模态语篇分析的方法研究纪录片。本文将纪录片作为视觉文本,根据Kress和van Leeuwen的图像视觉语法(1996,2006)讨论了纪录片中的意义是如何通过制作者的镜头表达的。同时,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图片以及动态影像,对所选视频截图进行深层解读,探讨图像如何实现语篇意义建构,从而达到吸引观众、引人思考的目的。 本文选取了英国广播公司(BBC)的纪录片《中国学校》,采取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和视频截图方法,以Kress和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为理论基础,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以及构图意义这三个方面对纪录片《中国学校》进行多模态语篇分析。围绕纪录片《中国学校》中表现出的中国教育的方方面面,通过研究制作者对于矢量、信息值、接触和构图等元素的加工,解读出了外国纪录片制作者如何表达他们眼中的中国教育。 本文研究意义和价值在于:一方面,通过多模态语篇研究,检验了Kress和van Leeuwen建构的视觉语法对于纪录片这类语篇的解释力,也证明了视觉语篇在传达意义方面与语言有着同等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对纪录片《中国学校》的分析过程中,视觉语法这一理论的应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验证。通过本文研究,作者推进了视觉语法应用的语篇范围。对于社会符号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推动意义。
【关键词】:多模态语篇分析 纪录片 《中国学校》 视觉语法
【学位授予单位】:宁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5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4-5
  • Abstract5-7
  • 摘要7-8
  • List of Figures and Tables &List of Images8-12
  • Chapter 1 Introduction12-16
  • 1.1 Research Background12-13
  • 1.2 Research Significance and Purpose13-14
  • 1.3 Overall Structure of the Thesis14-16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16-26
  • 2.1 Overview of Discourse Analysis16-17
  • 2.2 Studies and Developments of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17-18
  • 2.3 Studies on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Abroad18-21
  • 2.3.1 School of Social Semiotics19-20
  • 2.3.2 School of Interactive Sociology20-21
  • 2.3.3 School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21
  • 2.4 Studies on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at Home21-24
  • 2.5 Studies on Documentary Film24-26
  • Chapter 3 Visual Grammar26-38
  • 3.1 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Grammar26
  • 3.2 Representational Meaning26-29
  • 3.2.1 Narrative Process27-28
  • 3.2.2 Conceptual Process28-29
  • 3.3 Interactive Meaning29-35
  • 3.3.1 Contact29-31
  • 3.3.2 Social Distance31-32
  • 3.3.3 Attitude32-34
  • 3.3.4 Modality34-35
  • 3.4 Compositional Meaning35-37
  • 3.4.1 Information Value36
  • 3.4.2 Salience36-37
  • 3.4.3 Framing37
  • 3.5 Summary37-38
  • Chapter 4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Chinese School38-66
  • 4.1 A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School38-39
  • 4.2 Analysis of Representational Meaning of Chinese School39-49
  • 4.2.1 Narrative Process39-45
  • 4.2.2 Conceptual Process45-49
  • 4.3 Analysis of Interactive Meaning of Chinese School49-58
  • 4.3.1 Contact49-51
  • 4.3.2 Social Distance51-55
  • 4.3.3 Attitude55-57
  • 4.3.4 Modality57-58
  • 4.4 Analysis of Compositional Meaning of Chinese School58-63
  • 4.4.1 Information Value58-60
  • 4.4.2 Salience60-62
  • 4.4.3 Framing62-63
  • 4.5 Chinese Education in Foreign Producers' Eyes63-64
  • 4.6 Summary64-66
  • Chapter 5 Conclusion66-70
  • References70-74
  • 个人简介7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战子;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年05期

2 胡壮麟;董佳;;意义的多模态构建——对一次PPT演示竞赛的语篇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6年03期

3 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年02期

4 曾蕾;;动态多符号语篇的整体意义构建[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6年03期

5 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年01期

6 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年01期



本文编号:8088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8088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d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