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花缘》连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7 20:31
本文关键词:《镜花缘》连词研究
【摘要】:《镜花缘》是清代学者李汝珍的代表作品,是李汝珍苦心经营一二十年的作品,最终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完成,是研究近代汉语史的重要语料,在汉语史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以《镜花缘》中的连词为研究对象,运用归类分析法、语义分析法、计量统计法、比较研究法等详细考察了《镜花缘》连词的全貌。在全面分析《镜花缘》连词用法的同时,也为近代汉语史的研究提供些许参考和帮助。 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镜花缘》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行文引例说明、连词的界定及分类标准。第二章为联合连词研究,主要对《镜花缘》中联合连词进行全貌描写和分析,对其分布和使用情况进行了穷尽性地调查研究。第三章为偏正连词研究,主要对《镜花缘》中偏正连词进行全貌描写和分析,对其分布和使用情况进行了穷尽性地调查研究。第四章为《镜花缘》连词特点,主要从《镜花缘》连词计量统计、《镜花缘》中连词的音节结构、新生连词的产生方式及构成方式、连词在复句或句群中的应用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第五章为《镜花缘》连词比较研究,主要从共时和历时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分别选取了《红楼梦》、《龙图耳录》中的连词和上古汉语时期的连词、中古汉语时期的连词、现代汉语时期的连词进行比较研究。第六章为个案分析,主要分析《镜花缘》中转折连词“第”的的形成、发展及其消亡的过程。
【关键词】:《镜花缘》 连词 特点 比较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46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11
- 第一章 绪论11-26
- 1.1 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11-13
- 1.2 研究现状13-17
- 1.2.1 《镜花缘》研究现状13-14
- 1.2.2 连词的研究现状14-17
- 1.3 研究方法17
- 1.4 行文引例及体例说明17-18
- 1.5 连词的界定及分类标准18-26
- 1.5.1 连词的定义18-20
- 1.5.2 连词与介词的区分20-23
- 1.5.3 连词与副词的区分23-24
- 1.5.4 连词的分类24-26
- 第二章 联合连词研究26-92
- 2.1 并列连词26-36
- 2.1.1 单用的并列连词26-31
- 2.1.2 合用的并列连词31-36
- 2.2 选择连词36-51
- 2.2.1 选取式连词37-44
- 2.2.2 析取式连词44-51
- 2.3 递进连词51-82
- 2.3.1 预递连词52-67
- 2.3.2 承递连词67-82
- 2.4 承接连词82-92
- 2.4.1 顺接连词83-89
- 2.4.2 转接连词89-92
- 第三章 偏正连词研究92-163
- 3.1 假设连词92-108
- 3.1.1 推测假设连词92-105
- 3.1.2 反证假设连词105-108
- 3.2 因果连词108-126
- 3.2.1 说明因果连词109-124
- 3.2.2 推论因果连词124-126
- 3.3 条件连词126-133
- 3.3.1 有条件连词126-130
- 3.3.2 无条件连词130-133
- 3.4 让步连词133-151
- 3.4.1 事实让步连词134-141
- 3.4.2 假设让步连词141-151
- 3.5 转折连词151-159
- 3.5.1 沿用上古汉语时期的连词151-153
- 3.5.2 沿用中古汉语时期的连词153-156
- 3.5.3 近代汉语新产生的连词156-159
- 3.6 目的连词159-163
- 3.6.1 求得的目的连词160-161
- 3.6.2 求免的目的连词161-163
- 第四章 《镜花缘》连词的特点163-184
- 4.1 《镜花缘》连词计量统计163-167
- 4.2 音节结构167-170
- 4.3 新生连词的产生方式及构成方式170-171
- 4.4 连词在复句或句群中的应用171-184
- 4.4.1 并列复句172-173
- 4.4.2 选择复句173-174
- 4.4.3 递进复句174-178
- 4.4.4 假设复句178-179
- 4.4.5 因果复句179-180
- 4.4.6 条件复句180-181
- 4.4.7 让步复句181-182
- 4.4.8 转折复句182-184
- 第五章 《镜花缘》连词比较研究184-199
- 5.1 共时比较研究184-190
- 5.1.1 与《红楼梦》中连词的比较研究184-187
- 5.1.2 与《龙图耳录》中连词的比较研究187-190
- 5.2 历时比较研究190-199
- 5.2.1 与上古汉语时期连词的比较研究190-193
- 5.2.2 与中古汉语时期连词的比较研究193-195
- 5.2.3 与现代汉语时期连词的比较研究195-199
- 第六章 个案研究——浅析《镜花缘》中转折连词“第”的形成、发展及其消亡的过程199-204
- 6.1 《镜花缘》中转折连词“第”的具体用法199-200
- 6.2 “第”的语法化过程200-202
- 6.3 转折连词“第”消亡的原因202-204
- 结语204-205
- 参考文献205-213
- 致谢213-21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宝勤;试论“而后”“而已”“而况”“而且”“既而”“俄而”“然而”[J];古汉语研究;1994年03期
2 曾晓洁;隋前汉译佛经复音连词概况[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李英哲,卢卓群;汉语连词发展过程中的若干特点[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4 周静;“甚至”的篇章衔接功能和语法化历程[J];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5 苏卉;;《镜花缘》中副词运用古今对照[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6 伍黎黎;;浅析《镜花缘》连词“第”[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7 马清华;并列连词的语法化轨迹及其普遍性[J];民族语文;2003年01期
8 于江;虚词“与、及、并、和”的历史发展[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9 顾海芳;《镜花缘》中的语气副词“毕竟”、“再”[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10 席嘉;与副词“只”有关的几个连词的历时考察[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淑华;晚唐五代连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8097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809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