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数量结构的多角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9 13:00
本文关键词:双数量结构的多角度研究
【摘要】:“双数量结构”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句法结构,它在形式和意义上都具有特殊性,它形式上是由前后相连的两个数量短语构成的,并且在一定的情境下位置可以互相交换;在意义上,其中的一类表示数量上的配比关系,对动词的依赖性较弱,另一类表示特定情境下发生的事件,对动词的依赖性较强。对于这类结构,学者们已经从句法、语义、主宾互易性等众多角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描写和分析,这些研究成果已被本文充分吸收和借鉴。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这种结构定义为“现代汉语中由连续两个数量短语构成的句法结构”,并明确了具体的考察对象和范围。研究双数量结构不仅具有本体理论意义,而且还可以指导对外汉语教学,因此本文在一定语料统计的基础上,以“三个平面”的语法观为指导,综合考察了现代汉语双数量结构的句法、语义及语用三个方面的相关问题。 本文按照“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层次来组织结构,探讨了双数量结构这三方面的特点。双数量结构句法上的特点分别从内部的构成、动词能否省略以及充当成分的情况三个方面来探讨。双数量结构的内部是由前后两个数量名短语构成的,其中数词必须是基数词,量词可以是名量词、动量词和时量词,名词具有较强的空间性特征,一般都是具体名词。动词在双数量结构的句法形式上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动词可以自由隐现的,另一种是动词不能省略,必须要出现的。除此之外还考察了双数量结构充当定语、状语、宾语、谓语以及分句的不同情况。 根据双数量结构的语义特征,本文把双数量结构分为表“每”意义和不表“每”意义两类,每一类又都从是否具有函变性、连续性以及动态性三个方面来分析。表“每”意义的双数量结构根据其函变能力又可以分为无限函变、有限函变和不能函变三种,其中的名词性成分具有“连续性”特征,表达的是不定指的意义,动词的动作功能弱化,后面不能带“了、着、过”等时态助词后附成分。而不表“每”的双数量结构中的数量成分之间具有“非函变性”的特征,名词性成分具有“离散性”特征,表达定指意义,同时动词的动作行为意义能够充分的体现,后面可以附加“了、着、过”等时态助词。 本文认为,双数量结构语用上的特点,主要是指双数量结构中前后两个数量短语能够易位的语用现象。任何语言现象的出现都是有条件的,双数量结构的易位现象也是有理据的,能够解释的。在表“每”意义的双数量结构中施受对立的弱化就是能够易位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结构中的“空动词”也在隐性制约着语言顺序。语序的不同必然会带来语用上的差别,双数量结构易位前后语用上也存在着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主题和述题的变化,适用语境的不同以及焦点成分的变化三个方面。
【关键词】:双数量结构 句法特征 语义特征 易位现象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46
【目录】:
- 内容摘要3-5
- Abstract5-9
- 一、引言9-16
- (一) 双数量结构的界定及相关研究综述9-14
- 1. “双数量结构”的定义及研究对象9-10
- 2. 相关研究综述10-14
- 2.1 对“双数量结构”句法语义特征的研究10-11
- 2.2 对“双数量结构”内部分类的研究11-12
- 2.3 对“双数量结构”易位条件的探讨12-14
- (二) 双数量结构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14
- (三)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14
- 1. 研究目的14
- 2. 研究意义14
- (四) 本文的研究方法介绍14-15
- (五) 语料来源15-16
- 二、双数量结构的句法特征16-23
- (一) 双数量结构的内部构成16-19
- 1. 数词的特点16
- 2. 量词的特点16-17
- 3. 名词的空间性特征17-18
- 4. 双数量结构中出现不同名词的情况18-19
- (二) 动词是否能够省略19
- (三) 双数量结构充当句法成分的情况19-23
- 三、双数量结构的语义特征23-32
- (一) 表“每”意义的双数量结构的语义特征23-28
- 1. 函变关系性24-26
- 2. 名词性成分的语义特征:“连续性”和“不定指性”26-27
- 3. 动词的语义特征:“非动态性”27-28
- (二) 不表“每”意义的双数量结构的语义特点28-32
- 1. 非函变性29
- 2. 名词性成分的语义特征:“离散性”以及“定指性”29-30
- 3. 动词的语义特征:“动态性”30-32
- 四、双数量结构语用上的特点32-40
- (一) 双数量结构的易位现象32-33
- (二) 易位理据和条件33-37
- (三) 易位前后语用上的差别37-40
- 1. 主题和述题的变化37-38
- 2. 适用语境的不同38-39
- 3. 焦点成分的变化39-40
- 五、结语40-42
- 注释42-43
- 参考文献43-45
- 读研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45-46
- 致谢46-4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倪e,
本文编号:8205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820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