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外交模糊语言的隐含意义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9 21:06

  本文关键词:外交模糊语言的隐含意义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外交模糊语言 表现形式 空间合成理论 认知视角 生成 理解


【摘要】:模糊性是语言的基本属性,模糊现象广泛的存在于语言生活当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学者们从语义学、语用学等多个方面,对外交活动这一特殊语境下的模糊语言进行了研究,但大多侧重于模糊现象的描述和功能的分析,极少深入外交模糊语言中隐含意义的生成与理解方面的问题。因此,本文将尝试利用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空间合成理论和认知视角的相关知识来探讨这一问题。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绪论,主要回顾了模糊语言和外交语言的研究背景,分析了本文的研究目的、方法,介绍了语料来源。第二部分为二、三、四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笔者首先结合大量现实语料,详细描写了外交模糊语言在词汇、句子、语篇各层面的表现形式及其基本特征;接着运用空间合成理论来分析外交模糊语言隐含意义的生成过程与生成机制;最后从认知视角的相关知识出发,探讨外交模糊语言中隐含意义的理解问题。第三部分为第五章结束语部分,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及结论观点,也分析了研究的局限及不足。 文章认为,外交模糊语言中的隐含意义是在交际各方构建的心理空间网络之间合成而来的,合成必不可少的条件是维系各心理空间的跨空间映射、适度的认知推理与推理所依赖的语境。这样生成而来的隐含意义并非单一、固定的,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得到不同的理解,理解的过程和结果取决于不同的视角选择和视角设定。文章对外交模糊语言隐含意义的生成与理解的详细分析,有助于帮助大众进一步加强对外交活动的认识和理解,对外交工作者的语言使用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外交模糊语言 表现形式 空间合成理论 认知视角 生成 理解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5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8
  • 目录8-10
  • 第一章 绪论10-17
  • 1.1 研究意义10
  • 1.2 研究现状10-15
  • 1.2.1 模糊语言的研究现状10-14
  • 1.2.2 外交语言的研究现状14-15
  • 1.3 研究目标15
  • 1.4 语料来源和主要研究方法15-17
  • 1.4.1 语料来源15-16
  • 1.4.2 研究方法16-17
  • 第二章 外交模糊语言的表现形式及其特点17-41
  • 2.1 模糊性与外交语言17-21
  • 2.1.1 语义模糊和语用模糊17-19
  • 2.1.2 模糊限制语19-20
  • 2.1.3 外交语言的模糊性20-21
  • 2.2 词汇层面21-29
  • 2.2.1 语义模糊的词语21-23
  • 2.2.2 限定性的模糊词语23-29
  • 2.3 句子层面29-37
  • 2.3.1 缓和性模糊语句29-33
  • 2.3.2 间接性模糊语句33-37
  • 2.3.3 否定性模糊语句37
  • 2.4 语篇层面——形式与意义的矛盾37-39
  • 2.5 本章小结39-41
  • 第三章 外交模糊语言隐含意义的生成41-49
  • 3.1 空间合成理论概述41-44
  • 3.1.1 合成空间的基本内容42
  • 3.1.2 空间合成的基本条件42-44
  • 3.2 从空间合成理论看外交模糊语言隐含意义的生成机制44-48
  • 3.2.1 典型实例材料展示45
  • 3.2.2 外交模糊语言隐含意义的合成过程45-46
  • 3.2.3 外交模糊语言隐含意义的生成条件46-48
  • 3.3 本章小结48-49
  • 第四章 外交模糊语言隐含意义的理解49-58
  • 4.1 视角49-52
  • 4.1.1 视角的定义49-50
  • 4.1.2 视角的分类50-52
  • 4.2 视角与意义的理解52-54
  • 4.2.1 视角选择和视角设定52-53
  • 4.2.2 视角的冲突53-54
  • 4.3 外交模糊语言的隐含意义理解54-57
  • 4.3.1 典型案例回顾55
  • 4.3.2 从两个角度看外交模糊语言中隐含意义的理解55-57
  • 4.4 本章小结57-58
  • 第五章 结论58-60
  • 5.1 文章主要内容及结论58-59
  • 5.2 研究尚存的局限与不足59-60
  • 参考文献60-63
  • 致谢63-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楚行军;;语用模糊的界定[J];长春大学学报;2006年09期

2 姚英菲;刘玄;;试解语言之隐含意义[J];赤峰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3 石毓智;《女人,火,危险事物——范畴揭示了思维的什么奥秘》评介[J];国外语言学;1995年02期

4 汪少华;概念合成与隐喻的实时意义建构[J];当代语言学;2002年02期

5 吴世雄,陈维振,苏毅林;颜色词语义模糊性的原型描述[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6 熊永红;彭小妹;;外交语言的语用策略分析——以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7 姚双云;;“主观视点”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J];汉语学报;2012年02期

8 吴振国;语义的性质、来源与语义模糊性的根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9 董娜;模糊限制语的界定及分类[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10 汪少华,郑守疆;从合成空间理论看隐喻的意义建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本文编号:8227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8227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1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