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V着V着”句的篇章分析

发布时间:2017-09-13 20:28

  本文关键词:“V着V着”句的篇章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V着V着”持续 语义关系 衔接 语用功能


【摘要】:“V着V着”是用来表达持续事件的格式,在现代汉语中也十分常见。根据目前现有的成果中末解释或解释有待商榷的儿个问题,本文进行了逐一的探讨。 首先,“V着V着”的持续类型有哪些,以及能够进入该格式的V的条件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解释集中在本文的第二章。从持续事件之间的连续性(连续和间隔)、动态性(动态和静态)和持续态(平直态和反复态)三个角度对“V着V着”的持续类型进行了分类,其中“间隔性持续”是前人未观察到的。然后我们考察了四种情状动词(状态、活动、结束、达成情状动词)进入“V着V着”格式的可能性,得出:格式中的动词通常不是状态情状的个体属性类,达成情状类构成该格式是多主体的不完全反复持续。 其次,“V着v着”与前后项的衔接手段和语义关系是什么?对于该问题的解释集中在本文的第三章。“V着V着”与前项的衔接手段,根据前项事件是否与“V着V着”的V有提及或关涉,分为显性衔接和隐性衔接,与前项的语义关系中,前项是背景或对象。“V着V着”与后项的衔接手段,有与V相关的动词结构和词汇衔接,在语义上可以表示因果关系和时间关系。其中重点分析了时间关系中的两类情况:强调动作持续的进程和强调动作持续后发生的变化。 最后,根据话题和前后景信息从整体上分析了“V着V着”句,并将“V着V着”句分为:事件性结果型、话题性结果型、话题性时间型、事件性时间型。同时进一步概括了“V着V着”的语用功能,分别是:预示功能、连贯功能焦点凸显功能、情态功能
【关键词】:“V着V着”持续 语义关系 衔接 语用功能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46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绪论8-17
  • 1.1 选题意义8-9
  • 1.2 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9-16
  • 1.2.1 关于“V 着 V 着”的研究9-13
  • 1.2.2 相关篇章分析理论介绍13-16
  • 1.3 拟采用的理论方法及语料来源16-17
  • 1.3.1 理论方法16
  • 1.3.2 语料来源16-17
  • 第二章 “V 着 V 着”的持续类型和对 V 的选择17-32
  • 2.1 引言17
  • 2.2 “V 着 V 着”的持续类型17-24
  • 2.2.1 前人研究17-20
  • 2.2.2 “V 着 V 着”持续类型的考察20-24
  • 2.3 “V 着 V 着”对 V 的选择24-30
  • 2.3.1 前人研究24-26
  • 2.3.2 各类情状类型的动词进入“V 着 V 着”的可能性26-30
  • 2.4 小结30-32
  • 第三章 “V 着 V 着”句的衔接手段与语义关系32-45
  • 3.1 “V 着 V 着”与前项的衔接手段32-37
  • 3.1.1 显性衔接32-35
  • 3.1.2 隐性衔接35-37
  • 3.2 “V 着 V 着”与前项的语义关系37-38
  • 3.2.1 前项是“V 着 V 着”的背景37
  • 3.2.2 前项是“V 着 V 着”的对象37-38
  • 3.3 “V 着 V 着”与后项的衔接手段38-40
  • 3.3.1 与 V 相关的动词结构38
  • 3.3.2 词汇衔接38-40
  • 3.4 “V 着 V 着”与后项的语义关系40-43
  • 3.4.1 因果关系40-41
  • 3.4.2 时间关系41-43
  • 3.5 小结43-45
  • 第四章 “V 着 V 着”句的分类和语用功能45-55
  • 4.1 “V 着 V 着”句的整体考察45-49
  • 4.1.1 “V 着 V 着”句的话题45-48
  • 4.1.2 “V 着 V 着”句的前后景信息48-49
  • 4.2 “V 着 V 着”句的分类49-51
  • 4.2.1 “V 着 V 着”句的分类依据49-50
  • 4.2.2 “V 着 V 着”句的分类类型50-51
  • 4.3 “V 着 V 着”句的语用功能51-54
  • 4.3.1 预示功能51-52
  • 4.3.2 连贯功能52
  • 4.3.3 焦点凸显功能52-53
  • 4.3.4 情态表达功能53-54
  • 4.4 小结54-55
  • 第五章 结语55-57
  • 5.1 结论55
  • 5.2 可能的创新点55-56
  • 5.3 存在的问题56-57
  • 5.3.1 语料的分析56
  • 5.3.2 研究方法的驾驭56-57
  • 参考文献57-61
  • 致谢61-6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英顺;现代汉语中的“延续体”[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2 袁毓林;;反预期、递进关系和语用尺度的类型——“甚至”和“反而”的语义功能比较[J];当代语言学;2008年02期

3 戴耀晶;论现代汉语现实体的三项语义特征[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4 郑贵友;;“小句中枢说”与汉语的篇章分析[J];汉语学报;2004年01期

5 王继同;论动词“V着V着”重叠式[J];汉语学习;1990年02期

6 吴吟;汉语重叠研究综述[J];汉语学习;2000年03期

7 王灿龙;现代汉语回声拷贝结构分析[J];汉语学习;2002年06期

8 左思民;试论“体”的本质属性[J];汉语学习;1998年04期

9 金廷恩;“体”成分的完句作用考察[J];汉语学习;1999年02期

10 曾常年;现代汉语动词持续体的反复态[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娟;现代汉语持续反复义格式研究[D];北京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457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8457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b0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