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豫菜名称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4 15:06

  本文关键词:豫菜名称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豫菜名称 语言特征 命名理据 文化内涵 语言规范


【摘要】:豫菜是一个古老的菜系,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盛极一时。它是中国各大菜系的渊源,被烹饪界认为是八大菜系的“母菜”。豫菜发端于新石器时代,其理论基础和规模体制形成于夏商周时期,北宋时期达到鼎盛,,南宋以后归于地方菜系,成为地域烹饪文化的代表。现今的国宴即以豫菜为基调烹制而成的。近年来,豫菜陷入了发展滞后、被人淡忘的尴尬境地。 本文以来源于文献资料、实地调查和网络调查的豫菜名称为基本语料,运用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和修辞学等相关理论,来描写、分析豫菜名称的语音、语法结构、词汇构成和命名理据等方面的规律,力争做到描写充分、解释全面。 豫菜名称是一种鲜活的语言现象,说和传播离不开语音的配合。豫菜名称的音节长短不定,最短一个,最长十个。四音节所占比例最大。节奏可以加深人们对事物的印象,豫菜名称节奏运用的好,可以增加其表现力。豫菜名称有少量的合成词和极少数的单个自由语素,多是短语,语法结构多样,以偏正结构为主。豫菜名称中的词汇丰富多彩,其来源表现出一定的开放性。“动植物名称”、“烹饪方法”、“颜色”、“数字”等均可进入豫菜名称。豫菜名称在其从无序到有序的自组织过程中,命名者最初给某道菜赋予什么名字,在一定程度上是任意的。但是豫菜被具名之后又是有理据性的,不能随意改变。本文从词内理据和词外理据分析豫菜名称的命名理据。命名者常运用一些修辞格(如比喻、比拟、借代等)来增强豫菜名称的表达效果,使这些名称呈现出不同的风格。豫菜名称体现了鲁迅所指出的汉字三美——意美、音美、形美。 豫菜名称是一种社会语言形式,是河南地域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在饮食上的折射。传递出河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宴请时可以借助它所包含的美好寓意来增进感情交流,餐饮企业也可以借助有特色的菜肴名称进行广告宣传。由于经营者的水平不同,豫菜名称会有一些失范现象,这就需要豫菜行业加强规范管理,提高经营者文化水平。
【关键词】:豫菜名称 语言特征 命名理据 文化内涵 语言规范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3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目录7-10
  • 绪论10-14
  • 0.1 研究对象10
  • 0.2 选题缘由10-11
  • 0.3 研究现状11
  • 0.4 研究意义11-12
  • 0.5 研究方法12
  • 0.6 语料来源12-14
  • 第一章 豫菜的历史和发展14-20
  • 1.1 河南省地理概况14
  • 1.2 豫菜的起源和发展14-17
  • 1.2.1 初始阶段14-15
  • 1.2.2 发展阶段15-16
  • 1.2.3 鼎盛阶段16-17
  • 1.3 豫菜的现状及其影响17-20
  • 第二章 豫菜名称的语音和语法结构分析20-26
  • 2.1 语音分析20-23
  • 2.1.1 音节数量20-22
  • 2.1.2 节奏22-23
  • 2.2 语法结构分析23-26
  • 2.2.1 偏正结构23-24
  • 2.2.2 动宾结构24-25
  • 2.2.3 主谓结构25
  • 2.2.4 联合结构25-26
  • 第三章 豫菜名称的词汇构成及其命名理据26-38
  • 3.1 词汇构成26-30
  • 3.1.1 原料类26-27
  • 3.1.2 方法类27
  • 3.1.3 名称类27-28
  • 3.1.4 数字类28-29
  • 3.1.5 器皿类29
  • 3.1.6 感知类29
  • 3.1.7 典故类29-30
  • 3.2 命名理据30-38
  • 3.2.1 词内理据31-33
  • 3.2.2 词外理据33-38
  • 第四章 豫菜名称修辞格的运用及其语言美38-46
  • 4.1 修辞格的运用38-41
  • 4.1.1 比喻38-40
  • 4.1.2 比拟40
  • 4.1.3 夸张40
  • 4.1.4 谐音双关40-41
  • 4.1.5 引用41
  • 4.2 语言美41-46
  • 4.2.1 音韵美42-43
  • 4.2.2 形式美43
  • 4.2.3 意蕴美43-46
  • 第五章 豫菜名称的功能46-54
  • 5.1 文化功能46-52
  • 5.1.1 体现了河南饮食文化46-48
  • 5.1.2 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48-50
  • 5.1.3 体现了趋吉祈福的文化心理50-52
  • 5.2 实用功能52-54
  • 5.2.1 社会交际功能52
  • 5.2.2 广告宣传功能52
  • 5.2.3 纪念教育功能52-54
  • 第六章 豫菜名称的语言规范54-56
  • 6.1 失范现象54-55
  • 6.2 规范命名建议55-56
  • 结语56-58
  • 参考文献58-62
  • 附录A 语料来源62-64
  • 附录B 语料列举64-72
  • 致谢72-7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凤玲;菜肴命名艺术与饮食文化[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张建军;中国菜名内涵浅谈[J];中国食品;1992年07期

3 段益民;菜名的美喻[J];烹调知识;1999年10期

4 何男;妙趣横生的中国菜名[J];食品与健康;2003年04期

5 缪哲;菜名的讲究[J];散文百家;2004年10期

6 李晗蕾;“名+名”式菜名的命名模式[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7 李军华;陆华芳;;中华菜名比喻艺术管窥[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8 赵振春;英语修辞格“重言”(hendiadys)解码[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10期

9 高万云;浅谈修辞策略[J];修辞学习;2001年05期



本文编号:8506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8506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1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