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藏语动词重叠式的形式—意义匹配格局
本文关键词:汉藏语动词重叠式的形式—意义匹配格局
【摘要】:除汉语外,我国境内的藏缅语、苗瑶语、壮侗语等很多汉藏语系语言的动词都可以重叠,构成多种重叠形式,表达不同的语法意义。根据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汉藏语可分为"多量义优势型语言"和"少量义优势型语言"。不同语言的动词重叠式有不同的形式—意义匹配格局。汉语和亲属语言有相同的动词重叠形式,汉语属于"少量义优势型语言"。
【作者单位】: 北京语言大学;
【关键词】: 汉藏语 动词重叠式 匹配格局
【分类号】:H146;H214
【正文快照】: 除汉语①外,我国境内的藏缅语、苗瑶语、壮侗语等很多汉藏语系语言②的动词都可以重叠,构成多种重叠形式,表达不同的语法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这些语言动词重叠式的重叠形式和语法意义,探讨其形式—意义匹配格局,并对汉语进行反观。一动词的主要重叠形式我们考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文浩;;动词重叠式的源流[J];汉语学报;2007年04期
2 戴庆厦;朱艳华;;藏缅语选择疑问范畴句法结构的演变链[J];汉语学报;2010年02期
3 王会银;;藏语拉萨话动词的重叠形式[J];民族语文;1988年03期
4 戴庆厦;李洁;;从藏缅语族语言反观汉语的被动句[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徐正考;双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探源[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6 朱景松;;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J];中国语文;1998年05期
7 邢福义;;说“V一V”[J];中国语文;2000年05期
8 李云兵;;苗语重叠式的构成形式、语义和句法结构特征[J];语言科学;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小燕;普通话上声变调与轻声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2 严木初;试论嘉戎语中sɑ的语法功能及形式[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3 严木初;;嘉戎语合成词构成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4 杜道流;指称、陈述理论及其对上古语法研究的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5 姜红;;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的不对称现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杨晓黎;;传承语素:汉语语素分析的新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7 施发笔;试论《水浒传》介词避复的技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8 汪红艳;开启之功 创新之力——略论汉语语法学的草创与革新[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9 阮绪和;形名偏正结构的语法功能[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10 陶振伟;;“拿”的语法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家煊;;“名动词”的反思:问题和对策[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2 徐赳赳;;现代汉语篇章中启后性分析[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3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4 陈昌来;;特殊动词的句法语义属性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5 郑述谱;;语言单位与词典的类型及结构[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刘建梅;;关于编纂外向型汉外字典的设想[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周红红;;外来词的界定[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沈焕生;朱磊;;基于信息内容的关键词抽取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9 田野;;北京话强调焦点句音量分析[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10 吕晓玲;;闽南方言南安话的类结构助词“得”、“说”、“伊”、“通”[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谷峰;先秦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艳红;唐五代方位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艺彬;俄语三价动词的语义配价与句法模式[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高健;与“半”相关格式的量范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顾倩;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没(没有)”“别”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乌晓丽;“X+—N比—N+VP”表义功能新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婧一;元代笔记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曹萍;府城官话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宗政;2009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翻译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思明;;《水浒全传》《金瓶梅》《红楼梦》中动词重叠式的比较[J];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2年02期
2 殷晓明;;试论《元曲选》中的动词重叠[J];古汉语研究;2005年04期
3 李炳泽;黔东苗语词的重迭[J];贵州民族研究;1984年03期
4 吴为善;双音化、语法化和韵律词的再分析[J];汉语学习;2003年02期
5 萧国政;李汛;;试论v——v和vv的差异[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6期
6 徐正考;单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探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0年03期
7 邵敬敏;周娟;;汉语方言正反问的类型学比较[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8 孙宏开;;义都珞巴话概要[J];民族语文;1983年06期
9 李云兵;苗语的形态及其语义语法范畴[J];民族语文;2003年03期
10 黄布凡;拉坞戎语概况[J];民族语文;2003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贺卫国;《醒世姻缘传》动词重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素华 ,蒋颖;"首届汉藏语专题(量词)"研讨会在京召开[J];民族语文;2004年06期
2 李小茹;先秦两汉文献在汉藏语历史比较中的作用[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2期
3 田福;评《汉藏语概论》[J];语文研究;1994年03期
4 ;第二十九届国际汉藏语及语言学会议简介[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年02期
5 张宁;;昆明方言的重叠式[J];方言;1987年01期
6 郑良伟;;时体、动量和动词重叠[J];世界汉语教学;1988年02期
7 李思明;;《水浒全传》《金瓶梅》《红楼梦》中动词重叠式的比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8 黄树先;古文献中的汉藏语前缀~*a-[J];民族语文;1997年06期
9 朱景松;;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J];中国语文;1998年05期
10 胡素华;汉藏语研究中心召开“动词体和貌问题学术研讨会”[J];民族教育研究;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戴庆厦;;汉藏语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2 孙宏开;;丝绸之路上的语言接触和文化扩散[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3 陆招英;;语系假设与闽方言侗台语底层词初探[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孙宏开;;改革开放以来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上卷)[C];2008年
5 黄振华;;清抄明代《河西译语》再释[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四辑)[C];199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黄行 赵明鸣;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在型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2 冒浩文 林启词;少数民族语言亟待保护[N];中国民族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付叶宏;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保护应分类进行[N];中国民族报;2004年
4 木仕华;第三届两岸三地藏缅语族语言暨语言学研讨会举行[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5 欧阳廷勇 吴一文;苗族古文字之谜[N];贵州民族报;2006年
6 禹言;一部大型语言国情专著[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7 徐文堪;人类起源问题上的中国声音[N];东方早报;2010年
8 记者 计亚男;濒危文字:是传承还是消亡[N];光明日报;2011年
9 黄树先 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教授;寻找词义演变的奥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艳;汉藏语四音格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2 王姝;紧缩及其句法语义后果[D];吉林大学;2012年
3 段颖玲;《十二楼》的动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范丽君;汉藏语因果类复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王红梅;汉语方言动词重叠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6 蒋颖;汉藏语系名量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7 彭春芳;湖南涟源杨家滩话重叠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闻静;汉藏语系“的”字结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9 马彪;汉语状态词缀及其类型学特征[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10 胡孝斌;现代汉语双叠四字格AABB式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黎玉创;汉越动词重叠式的多角度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伟新;汉语动词重叠式探究[D];延边大学;2010年
3 薛玉;汉语动词重叠式与动量副词共现关系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4 吴慧平;外国学生动词重叠式习得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郑黎辉;留学生汉语动词重叠式的习得考察与偏误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6 褚秀丽;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动词重叠式偏误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7 许涵;汉语动词重叠式句法功能比较研究[D];北京大学;2012年
8 蒋纯捷;动词重叠式对举“V_1V_1O_1,V_2V_2O_2”格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张涛;近代汉语动词重叠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7年
10 单凤娇;现代汉语动词重叠式的多维度研究[D];贵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562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856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