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空间关系构式的几个基本问题
本文关键词:关于空间关系构式的几个基本问题
【摘要】:客观世界中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是人通过自身的体验和感知赋予事物的。按照认知语法和构式语法的观点,可以把人们用以表达事物与事物的空间关系的语言表达式称为空间关系构式。根据其空间意义,空间关系构式可分为空间方位构式、空间移动关系构式、存现性空间关系构式、假想移动关系构式和隐喻性空间关系构式。人不仅具有运用语言表达事物间的空间关系的能力,而且有能力对空间关系构式的意义进行建构。空间关系构式的意义建构取决于空间关系构式的命题语境、词语的概念内容、事物的认知特征、词语与词语之间和词语与构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河南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
【关键词】: 空间关系 空间关系构式 意义建构 认知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空间关系构式的认知研究”(项目编号:10BYY001)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河南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的支持
【分类号】:H04
【正文快照】: 0引言“时间和空间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表现形式。从物理学意义上讲,客观存在的三维空间是确定的、全面的。然而,从认知的角度讲,人类对三维世界的认识,由于自身主观条件的限制,又是变易的、特定的。而生活在三维空间的每一个人,都会随时随地通过自己的感官去认识周围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克定;;空间关系构式及其意义建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张克定;;空间关系及其语言表达的认知语言学阐释[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张克定;;英语there-结构的认知解释[J];外语学刊;2007年02期
4 苏尚锋;;空间理论的三次论争与“空间转向”[J];人文杂志;2008年04期
5 张克定;;英语存现构造的认知解释——英语存现结构的认知与功能研究(之二)[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6 张克定;;呈现性there-构式的信息状态与认知理据[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7 张克定;词义研究的新动向:动态意义建构论——《语言意义:语义学和语用学引论》介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婉梅;表处所的“在Np”的语义分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2 徐芳;;会议口译记忆的类型和名称问题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3 吉执来;;论教学中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6期
4 刘四英;桑青松;;高校辅导员人格特征与职业倦怠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9期
5 何贞慧;朱乐红;;汉语存现句的界定分类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6 唐晓虹;;图式理论视角下英语听说课程的融合[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7 丁俊武;;动作技能学习理论的演变及发展展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8 王长生;邓梅花;陈立人;;不同逻辑背景下知识表征方式对跆拳道运动员直觉思维决策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9 陈致宇;陈世权;;管理系统认知结构及其知识获取[J];商业研究;2006年17期
10 杨建龙;尹德谟;刘博;;短时记忆与英语听力理解的信息加工关系初探[J];才智;2010年2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强;;刍议翻译素质培养策略[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李强;;浅谈翻译素质表征[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丁俊武;;动作技能学习理论的演变及发展展望[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4 田萱;杜小勇;;基于SAM模型的用户兴趣表示研究[A];第二十三届中国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集(技术报告篇)[C];2006年
5 张尉强;;学校音乐教育中的感觉体验及实现途径[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洪朋;优秀散打运动员知觉预测过程认知特征与神经机制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刘艳红;唐五代方位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李静;基于多元表征的初中代数变式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陈荣;英语词汇教学的认知语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赵志英;高等体育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与培养[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9 阮氏黎心;汉越人体名词隐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阮氏丽娟;汉语方位词及其类型学特征[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明涛;不同水平女排运动员在预判任务中视觉搜索特征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李婷;新闻发布会口译策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苗世凤;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存现结构习得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钟海英;叙事时距和时序艺术化操作背后的那座认知冰山[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陆光华;高三物理试卷讲评课有效教学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顾立颖;认知心理学学习观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盈新;中高级泰国学生汉语能愿动词习得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臧加香;语境空间视角下的表达与翻译[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9 孙兴锐;现代汉语“上”类方位词对比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少军;大学生对笔记本电脑产地刻板印象的实验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赵纯昌;论时间与空间的社会性[J];北方论丛;1995年02期
2 张克定;;空间关系及其语言表达的认知语言学阐释[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张克定;英语存在句强势主位的语义语用分析[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4 张克定;;英语there-结构的认知解释[J];外语学刊;2007年02期
5 张克定;;英语存现构造的认知解释——英语存现结构的认知与功能研究(之二)[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6 张克定;词义研究的新动向:动态意义建构论——《语言意义:语义学和语用学引论》介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04期
7 王寅;语言的体验性——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看语言体验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束定芳;;中国认知语言学二十年——回顾与反思[J];现代外语;2009年03期
2 唐文生;;认知语言学理论与中国翻译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胡建伟;;认知语言学视角的大学英语教师语言观调查[J];山东外语教学;2010年02期
4 ;“当代语言学理论和汉语研究”国际学术报告会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年04期
5 ;“当代语言学理论和汉语研究”国际学术报告会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J];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03期
6 李中良;李良沛;;认知语言学理论与语言全息的映照研究[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7 夏珊娜;;浅析认知语言学与语用学、大学英语教学间的联系[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年02期
8 李丽瑶;;“认知”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启示[J];学术交流;2009年08期
9 蒋澄生;廖定中;;汉、英成语的认知语言学研究述评[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当代语言学理论和汉语研究国际学术报告会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J];中国语文;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徐亚丽;;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外语课堂教学研究[A];2007年浙江省医学教育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王斌;马志成;;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实现[A];第二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玲;象似语序与突显语序互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郭印;汉英致使交替现象的认知功能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赵学德;人体词语语义转移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4 李宇宏;现代汉语多义词词义引申认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5 李云彤;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汉语多义词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伏春宇;翻译过程中意义运作机制的认知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2 孙忠颖;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移就认知语义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3 邱文生;隐喻的文化认知及其在文化语境下的意义构建[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4 鲁容;“寂寞”结构意义建构的概念合成分析[D];西南大学;2012年
5 杨丽姜;新闻话语的意义建构:多模态话语分析[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6 孙肖茜;汉语“手”族词的认知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7 覃胜勇;[D];湖南大学;2002年
8 常春晖;汉语双关的认知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张莹莹;汉英比较范畴的认知对比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10 刘海洋;仿拟的认知语用学阐释[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567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856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