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句中后分句句首指示代词的回指功能
本文关键词:复句中后分句句首指示代词的回指功能
【摘要】:在现代汉语某些类型的复句中,后分句句首的指示代词或指示代词短语通过回指而粘合前后分句。句首为指示代词的后分句有五种:说明句、描写句、释因句、评价句和结果句。这五种类型中指示代词或指示代词短语的回指各有特点:在前两者中只能回指前分句的内部成分,不能回指整个前分句;在后三者中,指示代词单用通常回指整个前分句,指示代词短语则通常回指前分句的内部成分。描写句只能用指示代词短语,释因句只能指示代词单用。
【作者单位】: 怀化学院中文系;
【关键词】: 复句 指示代词 话语指示 回指 意合法
【基金】:国家留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208430335) 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2011) 怀化学院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培育点的资助
【分类号】:H146.3
【正文快照】: 零、引言复句后分句句首指示代词的回指功能,即指示代词(或其短语)对先前语境中某一话语成分的指代,属于指示现象中的话语指示。回指又称上指、前指或照应(胡壮麟1994),是话语衔接手段之一。(王道英2005)先行词和回指项之间是共指关系。(桂诗春2000)位于后分句句首的指示代词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徐默凡;“这”、“那”研究述评[J];汉语学习;2001年05期
2 王灿龙;;“否则”的篇章衔接功能及其词性问题[J];汉语学习;2008年04期
3 石毓智;指示代词回指的两种语序及其功能[J];汉语学习;1997年06期
4 高彦梅;代词衔接功能的认知研究[J];外语学刊;2003年01期
5 刘丹丹;;代词回指功能研究综述[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中;;预制语块与大学英语作文教学[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杜洪波;向晓红;;英语言语失误的认知因素和心理机制——“He-She,His-Her”运用的个案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3 覃江华;;典籍英译中语篇衔接手段的翻译策略初探——以《论语》的六种英译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4 刘利平;;词频效应和语境效应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5 张雪梅;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新探[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6 曹军;李明;;合作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及对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7 朱家胜;预测技巧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运用[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8 杨丽珍;;英语广播新闻语篇的及物性特点分析——以一则广播稿为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9 张启剑;;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10 夏娟;;翻译实践中语篇连贯的重构[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肖;;语篇衔接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2 葛卫红;;汉英照应成分比较及对语篇翻译的启示[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3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4 赵宏伟;;英语语调在语篇中的连贯构建功能[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八辑)[C];2011年
5 杜瑾;;论跨文化交际中信息编解码冲撞的不同类别[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6 于伟昌;;汉译外来语言学术语标准化的必要性及其原则[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李茜;;英语学习词典查阅的信息处理模式及原则[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8 蔡有恒;;功能理论与语篇语体特征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杜春妙;;从“这”的误译谈起[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肖传芬;;从形式机制谈语篇词汇衔接[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喜荣;英汉叙述语篇参与者标识手段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仇贤根;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王春秀;现代俄语同义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齐伟钧;终身教育框架下成人外语教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杨石乔;基于语料库的汉语医患会话修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冯军;论外宣翻译中语义与风格的趋同及筛选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静;语篇动态性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2 宫国华;国际商务信函的语域分析[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3 龙晓花;英汉指称照应对比研究及其翻译策略[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4 宋文平;现代汉语“A而不B”格式的多角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黄姗姗;系统功能理论视阈下的“X是X”结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于娜;政治演讲中主位及主位推进模式分析[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卫青;农村高中英语词汇习得语境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范姝;从主述位理论看汉语政治报告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王丽君;从图式理论角度研究同声传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国辉,刘露营;认知推理与深层回指的确定[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方经民;现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指称及其语境制约——兼与日语第三人称代词比较[J];当代语言学;2004年03期
3 曹秀玲;汉语“这/那”不对称性的语篇考察[J];汉语学习;2000年04期
4 石毓智;指示代词回指的两种语序及其功能[J];汉语学习;1997年06期
5 奥田宽,,周刚;汉语的任意性指示词“这”──有关语用学的探讨[J];汉语学习;1998年02期
6 张立飞;董荣月;;从认知语法看现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回指功能[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7 高彦梅;代词衔接功能的认知研究[J];外语学刊;2003年01期
8 张建华;认知思维与人称代词内指指代的确定[J];外语教学;2002年03期
9 朱迎春;认知推理与歧义回指中第三人称代词指代的确定[J];台州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0 徐赳赳;话语分析二十年[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匡鹏飞;;论复句中时间词语的回指[J];长江学术;2009年01期
2 陈信春;对高中“语文”第二册“复句”一课的说明和补充[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0年06期
3 王俊鸣;;复句中的解证关系[J];语文研究;1985年03期
4 杨子晴;;谈谈复句形式[J];思维与智慧;1988年03期
5 王秀丽;汉语选择关系复句的语用意义[J];汉语学习;1994年04期
6 肖伟良;关于“虽然……但是……所以……”这类复句的层次分析[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03期
7 李敏;汉语复句理论的发展轨迹[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8 张勇谦;非因果关系复句能表达推理吗?[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89年02期
9 贾一周;丰硕信息量的载体──复句[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10 马钧;“现代汉语”课如何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家菊;张琳;夏爱军;陆汝占;;情景中汉语指示代词短语解释的形式化[A];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陈燕玲;;泉州方言基本形指示代词初探[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扎洛;索南仁欠;;汉藏机器翻译中复句的翻译规则研究[A];中文信息处理前沿进展——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二十五周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应学凤;;右文说与语音象似性[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尹烨;;《诗经》代词用法浅析[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6 姜庆姬;;汉语和韩语词汇的潜性与显性——以兄弟姐妹类称谓语、指示代词、数词为主[A];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暨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陈齐林;;汉语系词“是”的研究综合论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邓兆红;;英汉指示代词“的”与“that”的语法化对比[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梁银峰;;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语法问题札记[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10 林颂育;;异源同型语素的辨析——以闽南方言多功能虚字眼“咧”为例[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分号前可用冒号吗[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2 王一民;不宜滥用“然后”“的话”[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3 何广见;从一条环保标语说起[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4 东北师范大学 彭爽;现代汉语旁指代词功能透视[N];社会科学报;2008年
5 宋明;三星堆“巴蜀图语”是古彝文?[N];凉山日报(汉);2007年
6 宋明;“我认出了三星堆巴蜀图语”[N];四川日报;2007年
7 张文光;唐山人学习普通话应注意的几种方言语法现象[N];唐山劳动日报;2006年
8 唐雪凝 张金圈 曲阜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空间问题研究的新创获[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朱文献;“只有……才”与“只有……就”的用法[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10 汉滨高中 魏春红;文言虚词杂谈[N];安康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薇;海盐话的指示代词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2 蒋华;现代汉语“这/那”类指示代词的多维度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张田田;与代词“并入”相关的双音词的词汇化与语法化[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4 马春华;现代汉语欧化结构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5 唐善生;话语指及其篇章功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盛银花;安陆方言语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陈文杰;早期汉译佛典语言研究[D];四川大学;2000年
8 李素秋;汉维多重定语语序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9 邓永红;桂阳土话语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陈舜婷;汉语主从句间回指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远;指示代词“这/那”类汉英对比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启林;汉英指示代词对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郝冬梅;汉英指示代词对比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赵远远;近指指示代词“是”和“此”[D];温州大学;2011年
5 刘薇;现代汉语“这/那”类指示代词若干功能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6 韩松岭;指示代词“这/那”研究综述[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莹;指示代词的指示功能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8 徐文;通过接续表现确定中日复句类型的可能性考察[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9 王晓荟;指示代词“本”和“该”对比及教学考察[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金宁黎;留学生指示代词语篇衔接的偏误分析及习得考察[D];复旦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769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876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