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符号学视角下五莲山风景区的“前景化”解读

发布时间:2017-09-20 06:53

  本文关键词:符号学视角下五莲山风景区的“前景化”解读


  更多相关文章: 语言 符号 景观 前景化


【摘要】:符号是按照社会约定俗成的法则形成的、代替某种其它事物并且能够传递一定意义或情感的东西;符号是信息传递的媒介。景观本身的存在并不具有任何明确的意义,但它们通过这些形式表征景观设计者想要传达的意义,从而与他人发生关系,成为景观符号。景观表征的意义需要通过语言才能得以产生和循环。人们需要通过语言对景观赋予意义,人们也需要借助语言在头脑中对景观运载的意义进行阅读或阐释。景观的符号就像人类的语言一样,能够向外界传递信息,并表现出显示一定文化意义和时代精神的强大力量。因此说,符号体系不仅仅是各种外在形式的综合组织,更是以某种价值体系为基础而形成的风格与思想相结合的社会文化表达体系。 旅游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旅游者对旅游符号的一种追寻、体验过程。当前旅游业发展兴盛,但中国学术界对旅游符号的关注与其本身所具有的重要性相比还远远不够。为此,笔者把目光投向旅游符号这个研究领域,以日照市五莲山风景区为研究对象,试图用全新的视角——符号及语言符号的解读,来揭示旅游“前景化”过程中的一些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旅游资源由“后台”走向“前台”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本文首先从理论方面对国内外符号学的发展状况及“前景化”的发展演变做了一番梳理,发现有关旅游符号学的研究在当前学术领域依然处于薄弱环节的现象;接下来本文以符号学理论为基础,,以语言符号学作为主要分析方法,对五莲山风景区的“前景化”进行解读:首先是“前景化”的语法解读,研究五莲山风景区景观元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包括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其二,“前景化”的语义解读,研究五莲山风景区的景观符号意义的表征类型及其表征意义;其三,语用解读,在景观语言符号与其使用者的使用关系中研究五莲山风景区的“前景化”手段及其功能。最后是根据以上研究,找出五莲山风景区在“前景化”开发及投入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试图用符号学方法论的指导作用解决问题。
【关键词】:语言 符号 景观 前景化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592.7;H1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1 前言10-13
  • 1.1 选题依据10-11
  • 1.2 研究意义11
  • 1.3 研究方法11-13
  • 2 理论综述13-22
  • 2.1 有关符号学研究方法的分析与综述13-19
  • 2.1.1 西方符号学发展13-15
  • 2.1.2 国内符号学的发展15-19
  • 2.2 “前景化”理论的分析19-22
  • 2.2.1 “前景化”理论来源19-20
  • 2.2.2 前景化理论在本文中的应用20-22
  • 3 五莲山风景区“前景化”的语法学研究22-28
  • 3.1 景观语言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22-24
  • 3.2 遵守物的法则24-26
  • 3.3 本章小结26-28
  • 4 五莲山风景区“前景化”的语义学研究28-37
  • 4.1 景观符号意义表征的类型29-32
  • 4.1.1 景观图像性符号29-30
  • 4.1.2 景观指示性符号30-32
  • 4.1.3 景观象征性符号32
  • 4.2 景观符号的表征意义32-36
  • 4.2.1 物语概述33-34
  • 4.2.2 五莲山风景区的景观符号表征的意义34-36
  • 4.3 本章小结36-37
  • 5 五莲山风景区“前景化”的语用学研究37-46
  • 5.1 旅游景观的主要“前景化”手段37-40
  • 5.1.1 图像化手段37-38
  • 5.1.2 命名手段38-39
  • 5.1.3 指示手段39-40
  • 5.2 景观语境40-41
  • 5.3 旅游景观的符号功能41-44
  • 5.3.1 审美功能41
  • 5.3.2 实用(使用)功能41-42
  • 5.3.3 空间组织功能42
  • 5.3.4 文化教育功能42-43
  • 5.3.5 体验功能43-44
  • 5.4 本章小结44-46
  • 6“前景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46-52
  • 6.1 “前景化”过程中的语法问题46-47
  • 6.2 “前景化”过程中的语义问题47-48
  • 6.3 “前景化”过程中的语用问题48-50
  • 6.4 本章小结50-52
  • 7 结语52-54
  • 参考文献54-57
  • 致谢57-58
  • 个人简历58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8-5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素媛;;谈象征符号与现代设计[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2 张光明;关于中外符号学研究现状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5年05期

3 王铭玉,宋尧;中国符号学研究20年[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4 布正伟;建筑语言的原生属性与特征[J];新建筑;2000年03期

5 布正伟;建筑语言的基本语法规则(中)[J];新建筑;2001年01期



本文编号:8865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8865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a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