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句法对称与名动均衡——从语义密度和传染性看实词

发布时间:2017-09-21 22:06

  本文关键词:句法对称与名动均衡——从语义密度和传染性看实词


  更多相关文章: 句法对称 名动均衡 语义密度 中和 传染性 实词 形容词


【摘要】:本文从句法对称和词质均衡的角度来考察名动对立,用语义密度和传染性两个纬度来说明名、动的特性。本文指出,从语义密度上看,汉语的名动对立自然是存在的,但从传染性上看,这一对立又常常趋于中和。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汉语实词的动词性不突出,名词性也不突出,而是形容词性突出。形容词是一个自身含有名动对立特征的词类,也就是说形容词内在的特性是名动双性,是名动特性对立中和的结果,所以其特征可以表征为[+N,+V]。通过对汉语名动对立的研究,本文得出的结论是:(1)任何语言都有名动的分类,不存在汉语无词类的问题;名动之分在不同语言中所表现出的不同仅在于对立性的大小;名词和动词的特性在同一种语言中要保持一种"质"的均衡;(2)名动分类体现了一种抽象的、内化了的范畴化知识。名动对立是造句法之根本,即句子生成之"道"。这一知识可以通过形态标记来表征,也可以通过分布来验证或检验,但这一知识不等于形态和分布。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关键词】句法对称 名动均衡 语义密度 中和 传染性 实词 形容词
【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项目“语音与言语科学重点实验室”的资助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1.引言句法讲究对称性(symmetry),这种对称性可以理解为结构上的对称或结构成分的对立存在。结构上的对称在这里指的是A与B两种结构相同;结构成分的对立存在则可以理解为一个成分的存在以另一成分的存在为前提,对立的双方共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丹青;;汉语是一种动词型语言——试说动词型语言和名词型语言的类型差异[J];世界汉语教学;2010年01期

2 胡建华;;题元、论元和语法功能项——格标效应与语言差异[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03期

3 胡建华;石定栩;;完句条件与指称特征的允准[J];语言科学;2005年05期

4 沈家煊;;我看汉语的词类[J];语言科学;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忠;;释“天人合一”与语法之“意合”[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1期

2 王强;刘世英;;论重庆话疑问词“好久”的例外LF移位[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张恒君;;“连续”词性辨析[J];辞书研究;2011年06期

4 周长银;;事件结构的语义和句法研究[J];当代语言学;2010年01期

5 姜向荣;;从视角转换角度看“那场火,消防队幸亏来得早”[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年01期

6 刘宇红;;汉语名物化困境的根源与解决办法[J];外国语言文学;2011年04期

7 罗耀华;柳春燕;;《语言学概论》课程创新教学尝试[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8 王峰;刘雪芹;;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以《木兰辞》译文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9 孙新凯;;“完句”视角下的汉语范畴研究——以时间范畴为样本[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10 徐晓霞;;新时期如何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沈家煊;;“名动词”的反思:问题和对策[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莫启扬;语言中的时间性及其操作[D];西南大学;2011年

3 张翼;复合动词和及物结构[D];南京大学;2011年

4 司罗红;句子功能的线性实例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崔惠玲;韩国语词类学的历时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张德岁;谓词性主语与谓词性宾语不对称现象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7 曾海清;现代汉语同语式全方位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8 白莲花;韩汉语语序类型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王迈;语言形式化原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廖正刚;英汉基本颜色词跨范畴现象对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友学;句首介词“在”的隐现及其对外汉教学的启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彩利;“N的V”的构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王江苗;马山壮语“形容词+NP”结构分析[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寇金凤;动词后带“过”的“把”字句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5 钟鸣;汉英事件名词比较[D];南昌大学;2010年

6 王君;现代汉语解注关系并列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黄念;英语词典自指义项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8 周瑜;现代汉语词频与兼类的相关性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9 龚玉婷;复合名、动、形的功能转指及转喻的单向性优势[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孙美丽;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学习者词性误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浩一;概念结构与非自主性语法:汉语语法概念系统初探[J];当代语言学;2002年01期

2 吴长安;;“这本书的出版”与向心结构理论难题[J];当代语言学;2006年03期

3 金廷恩;汉语完句成分说略[J];汉语学习;1999年06期

4 金廷恩;“体”成分的完句作用考察[J];汉语学习;1999年02期

5 沈家煊;;关于词法类型和句法类型[J];民族语文;2006年06期

6 刘丹青;词类和词长的相关性──汉语语法的“语音平面”丛论之二[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7 胡建华;汉语中的主位与子主位[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8 竟成;汉语的成句过程和时间概念的表述[J];语文研究;1996年01期

9 黄南松;;试论短语自主成句所应具备的若干语法范畴[J];中国语文;1994年06期

10 沈家煊;;形容词句法功能的标记模式[J];中国语文;1997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冬梅;现代汉语动名互转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本文编号:8971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8971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3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