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声与南北音
本文关键词:四声与南北音
【摘要】:四声的发现、研究与运用是永明新诗体产生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四声发现之时正是吴音与洛下音,即南方音与北方音双音并存的时期。南北音系之间的相互对比,促进了汉字语音之间的比较语音学的产生。四声的发现是在汉语内部的不同语音之差别辨析中产生的,它在诗歌写作中提出,又在诗歌写作中实验并得到完善的归纳。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永明体 四声 双音 吴音 洛下音
【分类号】:I207.22;H11
【正文快照】: 永明体在中国诗歌形式发展中有重要地位,它以四声发现为前提。有关四声的研究,其主流观点是四声发现与佛教相关,陈寅恪认为因缘于转读,饶宗颐认为因缘于悉昙。有关四声与佛学关系的学术讨论至为复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四声发现与佛教转读及梵呗相联系的传统说法是不可信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力;汉语对日语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5期
2 李月松;从汉语中古音看日语吴音与汉音之差异[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6年06期
3 杨春霖 ,李怀墉;现代汉语声母和日语音读(吴音、汉音)对应关系的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光照;隋大业世东都洛阳国家图书整理检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2 彭玉平;;王国维、陈寅恪的中西文化观念[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3 蒋雯;;从《兵要望江南》的押韵特征看作者所属时代[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4 白丽云;;试析全球化形势下中西文论现代转换之可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5 王伟;;古汉语入声字与现代日语汉字音读对照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2期
6 曹强;王玉鼎;;古疑影母在海原方言中的演变[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7 张琳琳;;从开放到简约:唐宋服饰文化的变易特征[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1期
8 查明昊;;唐五代宫廷诗僧群体诗风的流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陈凌;;中外文化交流考古的新尝试——《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评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10 刘以焕;赓扬“四堂”又一“堂”——甲骨学五氏同“堂”——兼谈古文字的破译与释读[J];北方论丛;200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蔡鸿生;;唐宋佛书中的昆仑奴[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2 束锡红;;伯希和与法藏敦煌西夏文文献考论[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4辑——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08年
3 李华瑞;;论儒学与佛教在西夏文化中的地位[A];西夏学(第一辑)[C];2006年
4 李相正;张剑光;;钱大昕研究两《唐书》的成就[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5 彭刚;;相对主义、叙事主义与历史学客观性问题[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崔成成;陈寅恪“文史互证”思想与方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4 侯艳;汉译佛经之美术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常昭;六朝琅邪颜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朱秀敏;建安散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孙瑜;唐代代北军人群体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晓林;唐律“七杀”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杨鹏;中国史学界对日本近代中国学的迎拒[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甘生统;皎然诗学渊源考论[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贞彦;山西文水(裴会村)话语音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璇;宋代茶文化与宋代士大夫意识[D];江南大学;2010年
3 林文;《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多音字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郝新泽;《同音字辨》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谢建娘;王植《韵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蔡晓娟;《洪武正韵》多音字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林一鸣;《字学指南》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孟威;一、二、三、四等的来源、特点与演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周晟;《色叶字类抄》汉字词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1年
10 鲁海军;志磐<佛祖统纪>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红梅;佛教浸润与“永明体”诗的缘起[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胡大雷;;“永明体”一联声律规则还原——以比照不同时期“齐梁调诗”作分析[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3 吴相洲;论永明体的出现与音乐之关系[J];中国诗歌研究;2002年00期
4 亓娟莉;;也谈永明体与音乐的关系[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5 何伟棠;;永明体向律体衍变过程中的四声二元化问题[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02期
6 何伟棠;;永明体向律体衍变过程中的四声二元化问题(续)[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01期
7 吴相洲;;永明体始于诗乐分离说再分析[J];文学遗产;2006年05期
8 高国藩;;略论谢g诗的艺术特点[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9 熊宝莲;王掌珠;;永明体及齐梁宫体诗的是与非[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10 赵静;;试论王融与“永明体”创立之关系[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吴相洲;;论永明体的产生与音乐之关系[A];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第一届与第二届“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吴相洲;;永明体的产生与佛经转读关系再探讨[A];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第一届与第二届“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孙勇先;;南朝诗歌的成就与贡献[A];“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许东海;;论李、杜咏物赋之特色及其异同(上)[A];中国李白研究(1997年集)[C];1997年
5 张家骐;;李白为什么推崇谢g[A];中国李白研究(1992-1993年集)[C];1992年
6 田晨;章斯宇;;西安方言双字转调规则的听感评价[A];第十一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杨迎明 本报原副总编;“TU”年四声[N];中国体育报;2011年
2 孙海洋 郭建勋;古代文学文体研究学术讨论会召开[N];光明日报;2004年
3 刘扬忠 马银琴 陈才智;2006年度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4 赣南师范学院 黄震云;唐代格律诗的写成与传唱[N];光明日报;2008年
5 潮白;刚愎自用VS吹毛求疵[N];南方日报;2008年
6 尽心(编辑);当代诗词创新的有益尝试[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7 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 马凯;复兴中华文化,不能少了格律诗[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林晓光;王融与永明时代[D];复旦大学;2011年
2 沈意;南朝文学集团与南朝文学[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红艳;“永明体”理论探索[D];江南大学;2011年
2 胡红娟;梁武帝诗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丁功谊;从永明体到近体[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邓成林;江鲍体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2年
5 赵静;王融诗歌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6 王赠瑜;从“清新”到“绮艳”[D];华侨大学;2011年
7 蒋丽萍;王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梁杰夫;阴铿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国来;刘孝绰诗歌研究[D];河北大学;2001年
10 陈舒容;王融诗文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9090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909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