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汉台区方言的时和体

发布时间:2017-09-25 08:30

  本文关键词:汉台区方言的时和体


  更多相关文章: 汉台区方言


【摘要】:时和体都是语言时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方言语法研究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方言的时、体研究也成了新的研究热点。 本文研究的内容是汉台区方言的时和体,以陈平、龚千炎、李临定等人的时、体理论为指导,在广泛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所得语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出汉台区方言时和体的基本类型及其表达形式。在分析过程中,适当引入与普通话中相关表达的比较以突出汉台区方言的特点。这既是对时、体的理论的一次实际运用,也对汉台区方言进行了一次细致的观察和分析,有助于时、体研究的深入发展和对汉台区方言的全面描写。全文一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是绪论。绪论中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汉台区方言的时。时所表达的是S、R、E三者在时轴上的相对位置关系。普通话中存在的九种抽象的时的格局在汉台区方言里并不完全具备,汉台区方言里只有六种时的基本类型:先事过去时、当事过去时、后事过去时、当事现在时、当事将来时和后事将来时。句子表达时的方式取决于句子对时间因素的表达,汉台区方言里,句子的时间因素分为显性时间因素和隐性时间因素两类。显性时间因素通常通过时间名词、时间副词、时间助词来呈现。隐性的时间因素通常是无任何词汇或者是语法形态表现的,需要深入分析句子所表达的事件时间或者补充特定的语境才能分析出S、R、E三者在时轴上的相对位置及相互关系。 第三章主要介绍了汉台区方言的体。体所表达的是事件发展的内在状态,汉台区方言里有14种体的基本类型,根据它们在体的意义或表达形式上的联系,把它们分为7组:完成体和经历体、实现体和已然体、进行体和持续体、将行体和将然体、起始体和变化体、定格体和继续体、反复体和短时体。虽然汉台区方言里的体并不全以狭义的形态来表达,但是还是有一些意义虚化、结构关系粘着、功能专用、语音弱化的体标记,它们是“了”、“倒”、“过”、“上”、“下”、“起”和“呀”。这些体标记还存在功能专用程度、结构关系粘着程度、意义虚化等级上的差异。 第四章是结语。首先,时和体都是客观的,仅用客观的标记或狭义的形态来概括时和体的表达系统是不科学的。时和体是每一个句子都有的,是事件本身的性质。其次,时和体不是不可分离的,也不是完全对立的。二者表达的是语言时间系统中的不同内容,不能因此而否定其中一种的存在。第三,观察时和体时还需要注意附加意义。从时、体概念的本质出发,句子所表现的时和体并不取决于句子所带有的主观情感。句子所附带有的主观情感、意志和意愿是因句子结构而产生的附加意义,并不决定句子本身的时和体。
【关键词】:汉台区方言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72.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绪论8-16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8-14
  • 1.2 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14-16
  • 第二章 汉台区方言的时16-28
  • 2.1 先事过去时16-18
  • 2.2 当事过去时18
  • 2.3 后事过去时18-19
  • 2.4 当事现在时19-20
  • 2.5 当事将来时20-21
  • 2.6 后事将来时21-23
  • 2.7 小结23-28
  • 第三章 汉台区方言的体28-50
  • 3.1 完成体和经历体28-32
  • 3.2 实现体和已然体32-35
  • 3.3 进行体和持续体35-37
  • 3.4 将行体和将然体37-40
  • 3.5 起始体和变化体40-42
  • 3.6 定格体和继续体42-43
  • 3.7 反复体和短时体43-45
  • 3.8 小结45-50
  • 第四章 结语50-52
  • 参考文献52-56
  • 致谢56-58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邢向东;;陕西省的汉语方言[J];方言;2007年04期

2 孙立新;陕南方言略说[J];方言;1998年02期

3 王松茂;汉语时体范畴论[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3期

4 李向农;;时点时段的内涵及构成与汉语社会的时间观念[J];世界汉语教学;1995年02期

5 邱见均;;田野调查法浅析[J];群文天地;2012年18期

6 邢向东;;论陕南方言的调查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本文编号:9164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9164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4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