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白寿彝先生与小儿锦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8 21:26

  本文关键词:白寿彝先生与小儿锦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白寿彝 小儿锦 研究


【摘要】:现在学术界一般认为白寿彝先生开始关注和研究小儿锦的时间是1952年。事实上,在20世纪30年代的伊斯兰教史研究中,他已经开始涉及中国穆斯林民间使用广泛的小儿锦。民国26年(1937年),他在《申报》上发表的《从"小锦"说到边疆教育上的文字问题》一文是目前发现学术界对小儿锦最早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本文以第一手的资料为基础,结合已有的零星研究,就白寿彝先生对小儿锦研究的缘起、重要价值、推广使用的可能性以及社会反响作一个初步的探讨,以期拓宽白寿彝的伊斯兰教研究历程。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甘肃平凉市第七中学高中部;
【关键词】白寿彝 小儿锦 研究
【分类号】:H12;K825.81
【正文快照】: 一、问题的提出小儿锦是中国穆斯林最早创造的汉语拼音文字,是中国语言与阿拉伯语言互相交融的文化产物,在历史上曾为中国穆斯林广泛使用,是伊斯兰教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特征之一。然而,小儿锦作为一种民间使用的语言,最初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注意。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该领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冯增烈;“小儿锦”初探——介绍一种阿拉伯字母的汉语拼音文字[J];阿拉伯世界;1982年01期

2 刘迎胜;关于我国部分穆斯林民族中通行的“小经”文字的几个问题[J];回族研究;2001年04期

3 翁乾麟;论白寿彝先生回族史研究的成就[J];回族研究;1998年02期

4 李松茂;白寿彝先生关于回族史和伊斯兰教史的研究[J];回族研究;1999年03期

5 韩中义;;文明的本土化及其传承载体——中国阿拉伯字母体系汉语拼音“小经”文字历史演变考论[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6 刘迎胜;“小经”文字产生的背景——关于“回族汉语”[J];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03期

7 丁士仁;罗小芳;;《天方尊大真经中华明文注解》——中国已知最早《古兰经》小经汉语通译本介绍[J];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03期

8 虎隆;;我国已知最早的消经全译《古兰经》——《天方尊大真经中华明文注解》简介[J];中国穆斯林;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东平;白寿彝先生民族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2 黎林;;元代回族诗文研究[J];昌吉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3 刘福军;;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对近代中国宗教双重性特征的认识[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4 郎维伟;马俊峰;;明代对回政策与回族民族特征的形成[J];贵州民族研究;2008年06期

5 海存福;赵国军;;博弈与调适:回族民间教育与制度化的学校教育之关系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01期

6 赵葆珉;徐慧娟;;伊斯兰教在中亚的征服及其对中国西部的影响[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7 高占福;历史的透视:回族商业经济与回族社会地位的关系[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1年01期

8 高红梅;;浅谈通史精神在民族史研究中的应用[J];黑龙江史志;2009年24期

9 胡萍;方阿离;方任飞;;泉州“圣墓”成因探析[J];黄山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10 答振益;中国回民救国协会成立时间地点质疑[J];回族研究;199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影晗;;清真饮食文化的发展与现状[A];中国回商文化(第二辑)[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佟大群;清代文献辨伪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马小华;当前清真寺与回族乡村社会之间关系的实地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李健彪;近代西北回族社会变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周强;回族风俗习惯法律保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包萨仁;蒙古语族东乡语与汉语的接触研究[D];北京大学;2006年

6 杨晓纯;散杂居回族经济与回汉民族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7 王晓云;天方之经与东溟水土:闽台回族历史与伊斯兰文化[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8 高源;清真寺的社会功能[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9 金刚;“回儒”和“西儒”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10 李卫东;宁夏回族建筑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玉凤;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张家川回族婚俗新释[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2 廉玮;新疆穆斯林习惯法与国家法关系探讨[D];暨南大学;2011年

3 王丽霞;社会转型时期清真寺的社会功能与乡村治理[D];兰州大学;2011年

4 马丽静;回族穆斯林捐赠制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秦永丰;从回族伊斯兰教的发展看文化自觉的当代价值[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6 赵志龙;突骑施汗国的兴衰及其与周边政治势力的关系演变[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7 马全龙;东乡族伊斯兰教历史人物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8 张建芳;元代回族作家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何玉红;明清时期伊斯兰教中国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丁娥;牙人故事[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冯增烈;“小儿锦”初探——介绍一种阿拉伯字母的汉语拼音文字[J];阿拉伯世界;1982年01期

2 刘迎胜;关于我国部分穆斯林民族中通行的“小经”文字的几个问题[J];回族研究;2001年04期

3 安继武;《忾达尼》与回族语言文字[J];回族研究;1995年04期

4 阿·伊布拉黑麦;;回族“消经”文字体系研究[J];民族语文;1992年01期

5 刘迎胜;“小经”文字产生的背景——关于“回族汉语”[J];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03期

6 韩中义;小经拼写体系及其流派初探[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素梅;;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年35期

2 魏乐平;;双语教学在摄影课程中的应用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S1期

3 韩苏;赵晶;;模糊语言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34期

4 彭刚;刘岩;;语料库研究与应用综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26期

5 崔广利;;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离合词研究[J];语文学刊;2010年16期

6 韩秀峰;高军;王丽;;关于高校双语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研究与思考[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年05期

7 张成材;西宁方言研究刍议──答都兴宙先生[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8 吴启金;翻译教学与研究前瞻[J];中国科技翻译;1999年01期

9 张洋;汉维语音对比研究方法初探[J];语言与翻译;1999年01期

10 张建雄;对联产生的文化机制及其俗化变异[J];大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Z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顾雅蔓;胡爱新;;普通话水平测试员的听力水平对测试效度影响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关俊红;;语文教材现状综述[A];首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郭嘉伟;亢世勇;;新词语研究的现状[A];第四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会永;《佛本行集经》词汇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郝文勉;《商代文字汇编》的基础整理及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3 许剑宇;《佛本行集经》定中结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4 宋开玉;明清山东方言词缀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5 刘祖国;《太平经》词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陈永莉;汉语动词与相关句法成分的语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7 张俊阁;明清山东方言代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8 胡丽珍;《现代汉语词典》古词语释义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9 周文;《全相平话五种》语词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王群;明清山东方言副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春华;《三字经》语言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8年

2 王楚;清代《小尔雅》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3 张文科;广东紫金畲声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4 宋晓岩;《战国策》中的委婉语研究[D];延边大学;2005年

5 海英;试论鲁迅作品蒙古语译介及其影响[D];内蒙古大学;2005年

6 范丽君;内蒙古方言亲属称谓词文化特征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4年

7 彭艳;刘重德主要翻译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子剑;隶楷阶段会意字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9 欧吐洪吐布;新疆察哈尔土语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10 张涛;近代汉语动词重叠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381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9381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6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