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研究的涵义、学科意义及认知诗学的界面性质
本文关键词:界面研究的涵义、学科意义及认知诗学的界面性质
【摘要】:我们把界面研究视为多种跨学科研究的总称。界面研究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平行型、衍生型、交织型。界面研究不仅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也具有认识论的意义。它是当代科学研究的内在要求,有助于解决单一学科难以解决的问题,有利于推动研究的深化,还能够催生出新的边缘学科。认知诗学是具有典型的界面研究特征的交叉学科,这使它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作者单位】: 四川外国语大学期刊社;
【关键词】: 界面研究 涵义 意义 认知诗学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英美文学界认知诗学研究”(11XWW003) 四川外语学院校级重大科研项目“英美文学批评理论推介:认知诗学的理论化与优化问题研究”(sisu2011zd0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05
【正文快照】: 1.引言近年来,“界面”及“界面研究”已越来越受到我国学界的关注,四川外国语大学已于2012年牵头成立了全国性学会——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界面研究专业委员会,并且主办了多次不同规模的全国性界面研究学术会议,来自国内外语界文学、语言学、翻译、外语教育等不同领域的学者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祝亚峰;;经典阅读与外国文学教学[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2 李晓婷;;从开端和结尾分析《你往何处去》的互文性文化意义[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马明奎;;作者经验:一种文本阐释的逻辑依托——英伽登文本层次结构理论批评[J];北方论丛;2011年05期
4 詹杭伦;;论刘若愚“中国诗观”的修正与运用[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司同;;文学“沉默”的本体论意义[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6 平颖;;协调与张力——《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刘姥姥进大观园细节描写比较[J];滨州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7 江舟群;;从接受美学看学术期刊编辑的角色定位[J];出版发行研究;2009年03期
8 邓景茹;;解读文学翻译的非表象要素[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9 陈建;段祥贵;;外国文学“前沿探索”教学模式的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03期
10 卢万平;;《文心雕龙》文气说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何卫平;;伽达默尔为何批评接受美学?[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2 孙小龙;;论麦克道尔对经验概念的改造[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尹爱青;;解放、创造、发展——生命质量提升的本质意义——音乐审美教育人学价值透视[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4 徐冰;;论“休谟问题”的多层涵义[A];第八届全国分析哲学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2年
5 孙小龙;;经验主义的一种新的可能性——论麦克道尔对经验概念的改造[A];第八届全国分析哲学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2年
6 陈学广;;从语际翻译看文学语言的特性——也谈诗的可译与不可译[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7 郝廷婷;;民事审判思维方法实证研究——“三段论”逻辑的中国式续造与验算[A];探索社会主义司法规律与完善民商事法律制度研究——全国法院第23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下)[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3 文浩;接受美学在中国文艺学中的“旅行”:整体行程与两大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冯旭洋;论教育“主体”[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雪梅;中国现代小说的音乐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何珊;德育时机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何旺生;郭绍虞中国诗学批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周小玲;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晓辉;教学空白艺术[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林;危险犯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涛;现代与传统的交织[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崔妮;论伊瑟尔的阅读理论及其深化[D];西北大学;2010年
3 谢添玉;《我的叔叔于勒》主题及人物形象解读的嬗变[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霍胜侠;20世纪西方含混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毛懿茵;跨越阐释的鸿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蔡鸿菲;反思陆九渊顿悟教育思想及对语文教育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丁玉果;意义构建的两级——《尤利西斯》空白美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吴岚冲;语本:媒介环境学视野中的文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潘高峰;捍卫文学性—内部研究论[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蒋金绵;《草房子》文学语言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志方;语言符号、意义和经验知识[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05期
2 葛海宣;;关于专名的指称与意义[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22期
3 张北镇;周江林;;基于语料库的语义韵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4 刘龙根;真值条件与意义阐释[J];长白学刊;2004年03期
5 庞玉奇;试论汉字与图画、刻记符号的关系[J];内蒙古电大学刊;1994年05期
6 王庆生;谈篇章修辞[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7 苟志效;意义与指称[J];学术研究;2000年05期
8 华玉明,黄艳梅;现代汉语中“一”的用法[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9 王铁昆;试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行的意义及其特色[J];语文研究;2001年04期
10 梁玉璋;再谈福州话的“做”字[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芳芸;;《医古文》中“死”义词语群的意义探析[A];全国第十八次医古文研究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郑荣馨;;论功能域的概念[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申晓亭;;少数民族文字拉丁转写的意义与方案[A];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研究——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丁洁;;最切近的对等[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5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5 孙淑娟;黄国华;;“可”是不成词语素吗?——兼谈“可”的意义与用法[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郝敏;;现代汉语“不+NP”结构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王健平;;关于语词的理解与对象的命名[A];第二届海峡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专辑[C];2006年
8 谭德姿;;语感的涵义和性质[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9 杨晓荣;;翻译协调论的哲学基础——兼谈中国当代哲学研究对翻译理论的启示[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王晋瑞;;关联理论视阈下的摹状词指称赋值研究[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伟国;“人定胜天”语义的演变[N];文汇报;2008年
2 胡为雄;关于汉译中的“意识形态”一词[N];学习时报;2008年
3 阎焕东;成语的误用与陷阱[N];中国文化报;2006年
4 黄彪;语言文字 说“贰”[N];中国教育报;2001年
5 本报记者 危兆盖;研究近代中日汉字文化互动的意义[N];光明日报;2002年
6 邸永君;汉语“自治”一词的正史出处及涵义[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7 国良;“我”与“我们”怎么用[N];人民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骆传伟;专名的涵义与指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朱晔;翻译的模糊性特点[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3 刘琼;虚构的语言哲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周新玲;词语搭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赵钟淑;中韩现代亲属称谓语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杜建国;语言、意向与存在[D];山西大学;2007年
7 匡鹏飞;时间词语前后分句共现状态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温建平;翻译中价值组合体的重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9 葛现茹;注意、意识与焦点式语言教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亚明;歧义之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2 韩婷;从《左传》与《东周列国志》的词语对比中看词义突显[D];兰州大学;2006年
3 阿拉腾苏布达;东部裕固语格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9年
4 王伟;现代汉语外来词素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5 冯玮;释意理论关照下的口译过程模式构建[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6 凌剑春;语法化过程中的意义主观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8年
7 陈一睿;模糊限制语的语用研究及教学[D];四川大学;2005年
8 徐兆娟;语用学视角下的双语词典词语定义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伟娟;交替传译中的模糊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丽;社会符号学观照下的《吉檀迦利》中译本比较[D];中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9590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959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