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乃”类测度问句的感情色彩
本文关键词:“无乃”类测度问句的感情色彩
【摘要】:目前学界对"无乃"类问句的研究比较薄弱,某些结论也不够可靠。我们选取上古十四部文献和中古七部文献作为考察语料,对其中的"无乃"类问句进行穷尽调查,从语用功能的角度探讨该类问句的性质和特点,通过与其它测度问句的对比分析,指出"无乃"类问句属于测度问句而不是反问句,一般都有较为明显的感情色彩,属于贬义测度问句。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
【关键词】: 测度问句 感情色彩 无乃
【分类号】:H141
【正文快照】: 易孟醇的《先秦语法》认为“无乃”是表反诘语气的副词,是以否定的反诘表肯定的判断,因此“无乃”类问句属于反问句。[1](p348)这一观点值得商榷。我们知道反问句是无疑而问,一般不需要受话人回答,因此有答句比例较低,“无乃”类问句并不具有这一特征。通过对上古《论语》、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祝克懿;;名词后缀“佬”的感情色彩[J];咬文嚼字;2002年09期
2 张振安;词语感情色彩的变化[J];德州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3 刘婷婷;;从语义看英汉基本颜色词所表达的感情色彩[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22期
4 冯建民;许丽红;;民族文化心理因素对英汉语言感情色彩差异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5 张向群;;量词的锤炼[J];唐都学刊;1991年01期
6 葛全德;“始作俑者”辨[J];咬文嚼字;1995年12期
7 冯英;;水语“ni~4”构成的复音词[J];南开语言学刊;2005年02期
8 段纳;;试论词义感情色彩的存在方式及其演变[J];语文学刊;2006年14期
9 李仕颖;王向阳;;从《红楼梦》看近、现代汉语词汇感情色彩的变化[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邓梦燕;;从网络词语非理性义看网络语言[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先耕;;红客与蓝队[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2 王坛;;Yellow——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lor Metaphor In Chinese and English[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厉兵;;说“分子”[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4 袁金亮;李小琴;;普通话“掉了”与乐安方言“啊哩”的异同[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周玲;;理解对译者意味着什么[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四期)[C];1997年
6 杜文霞;;汉语昵称的文化制约及其他[A];跨世纪的中国修辞学[C];1999年
7 阮绪和;;江西武宁(上汤)话的程度副词“死、几、蛮”[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谌金中;;论招牌语言的结构和语用价值[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张春新;;刍议汉外双语学习词典的释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郭英珍;;隐喻的语用文化对比与翻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莹;巧用重叠增文采[N];莱芜日报;2009年
2 连锦添;两岸文通:你的话语我懂[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3 张慧;让美妙的声音永驻诵读[N];莱芜日报;2010年
4 郎锦华;“作”、“做”之辨[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5 曹聪超;成语意义的褒贬转化[N];协商新报;2005年
6 刘效仁;标语应彰显人本意识[N];人民代表报;2006年
7 于宏;东北方言在娱乐中的语用功效[N];吉林日报;2010年
8 吴宁 樊文新 江苏省南通市安监局;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办[N];中国安全生产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王乐;“海派清口”难引孩子共鸣[N];文汇报;2009年
10 梁朝文;布依语汉语语气和语气词对比研究[N];贵州民族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剑波;冒犯称谓语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2 殷相印;微山方言语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进;语言类型学的词汇语义研究维度[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4 侯昌硕;衍生与借用—新时期旧词新义现象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5 李巧兰;河北方言中的“X-儿”形式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杨俊芳;汉语方言形容词重叠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7 徐小婷;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称谓词语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8 黄红娟;汉语词汇负面义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9 邵军航;委婉语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0 白云霜;当代汉语词汇新增义位研究[D];河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悦舟;论不同文化背景以及语境下英汉词汇的感情色彩[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覃兴华;《庄子》程度副词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3 李丽;汉语体态成语刍议[D];天津大学;2008年
4 李翠娟;《韩诗外传》疑问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5 田美;《说苑》疑问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张霞;形容词的修辞作用与中学生作文语言表达效果[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古丽娜尔·胡吉西;汉语词语的色彩意义及其在维译中的表达[D];新疆大学;2006年
8 邱志明;汉语“被”字句和越语“b(?)”字句的语形、语义及语用对比[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杨根增;夏邑话“子”尾词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
10 初玉;“NP+一M”及其对比构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602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960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