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主体构成与研究意义
本文关键词: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主体构成与研究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 主体构成 意义
【摘要】: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主体构成应至少包括施训主体、受训主体和管理主体三者。施训主体研究应包括能力构成、心理构成和角色构成等方面。受训主体研究不仅应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更应该研究他们的实体差异。在市场化和正在逐步推广的计算机辅助测试的背景下,我们尤其需要发挥管理主体的职能。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的主体构成研究,有助于明确课程主体的角色与功能,推动测试员队伍建设,完善培训实践;有助于丰富和深化培训课程理论体系研究;有助于贯彻"文化兴国"的战略构想,将全民语言素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 主体构成 意义
【基金】:国家语委“十二五”科研规划2011年度项目
【分类号】:H102
【正文快照】: 普通话水平培训和测试是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不可缺少的两个环节。然而自《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发布以来的17年间,相对于测试而言,培训在工作实践方面还体现出一定的滞后性。相当多的培训工作还停留在“短期的测前应试技巧培训”阶段。要完善培训工作,推动实践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荆莉;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师范普通话教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2 田皓;论普通话水平测试焦虑心理及调节[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3 张二庆;王秀红;;我国教师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分析——以“国培计划”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年04期
4 肖晓霞;罗铁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C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年06期
5 刘春宁;试析影响普通话培训实效性的因素及对策[J];哈尔滨学院学报(教育);2003年12期
6 蔡玉芝;试析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应试者的心理作用[J];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06期
7 陈敏哲;白解红;;汉语网络语言研究的回顾、问题与展望[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03期
8 张蒲荣;试论普通话水平测试员素质的提高与养成[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9 梁驰华;;从普通话水平测试看方言区普通话教学[J];社科与经济信息;2001年03期
10 林效廷;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应用尺度[J];平原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芝兵;;影响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模糊性因素及对策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2 李红涛;;试论综合性大学普通话水平测试员队伍的特点与管理模式[J];才智;2008年09期
3 田皓;普通话水平测试字词误读现象探析[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4 王四女;罗诗裕;邵明珠;;论建构主义知识观的认识论特征[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谢英;;谈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词汇语法规范”项检测问题[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年S2期
6 刘德铭;;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2年32期
7 杨锦鸿;;对2007年机辅测试以来滁州学院PSC情况分析与思考[J];滁州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8 肇辰;;简析汉字语音化的网络词汇[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年04期
9 邓桂英;;重视受训主体的实体差异 发挥受训主体的主体作用——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培训教学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年04期
10 周秋莲;;提高应试者普通话测试成绩的探讨[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谢英;;关于PSC“说话”项测试[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宋欣桥;;试论普通话水平测试(PSC)[A];首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宋欣桥;;试论普通话水平测试(PSC)[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4 宋欣桥;;初议普通话水平测试员的基本素质与专业资格——兼析国家级测试员培训班学员问卷调查[A];第二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谭和平;马红英;;PSC过程中引起应试者产生焦虑的因素研究[A];第二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刘照雄;;再论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性质与特点[A];第三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王晖;;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细则论析[A];第三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陶昱霖;;《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与《江苏省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细则(试行)》的比较分析——兼论《大纲》与《评分细则》的关系[A];第三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周中兴;普通话语音测试中的目标无关性错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吕洪雁;普通话水平测试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骆寒波;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运用建构主义出现的问题及其反思[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马淑玲;建构主义对初中英语目标教学影响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李松湘;虚拟仿真技术在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忠;;影响普通话水平测试信度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探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7期
2 张建冲;论网络用语与语文规范化[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04期
3 李妮;孟朝霞;;项目教学课堂用例系列的编制与建设[J];大众科技;2010年09期
4 向纯武;论新课程与中小学教师培训[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年02期
5 蒋新红;;需求导向:农村教师个性化继续教育培训体系构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年04期
6 梁彩花;;网络语言——网络时代社会心理的折射[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7 刘香君;;也说“杯具”类网络新词形[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8 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01期
9 刘亚丽;;网民网络语言的心理因素探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10 钟吉娅;网络语言的特点和规范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本报记者 高赛;[N];光明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姚晓丹;[N];光明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崔櫇席;中韩网络聊天语言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张玉玲;网络语言的语体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庆生;谈篇章修辞[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2 张欣;“个”的功能种种[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3 俞东明;意义和所指的哲学语义与语用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02期
4 苟志效;意义与指称[J];学术研究;2000年05期
5 程邦雄;释“五”[J];语言研究;2000年04期
6 华玉明,黄艳梅;现代汉语中“一”的用法[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7 王铁昆;试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行的意义及其特色[J];语文研究;2001年04期
8 郭贵春;当代语义学的走向及其本质特征[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1年06期
9 杨怀源;论《助字辨略》的性质[J];怀化师专学报;2001年06期
10 王丽华;连谓结构的层次分析说略[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薛芳芸;;《医古文》中“死”义词语群的意义探析[A];全国第十八次医古文研究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郑荣馨;;论功能域的概念[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丁洁;;最切近的对等[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5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4 申晓亭;;少数民族文字拉丁转写的意义与方案[A];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研究——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孙淑娟;黄国华;;“可”是不成词语素吗?——兼谈“可”的意义与用法[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郝敏;;现代汉语“不+NP”结构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彪;语言文字 说“贰”[N];中国教育报;2001年
2 本报记者 危兆盖;研究近代中日汉字文化互动的意义[N];光明日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朱晔;翻译的模糊性特点[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周新玲;词语搭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杜建国;语言、意向与存在[D];山西大学;2007年
4 赵钟淑;中韩现代亲属称谓语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温建平;翻译中价值组合体的重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6 葛现茹;注意、意识与焦点式语言教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7 匡鹏飞;时间词语前后分句共现状态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亚明;歧义之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2 韩婷;从《左传》与《东周列国志》的词语对比中看词义突显[D];兰州大学;2006年
3 阿拉腾苏布达;东部裕固语格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9年
4 王莹;《说文解字》车部字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5 陈一睿;模糊限制语的语用研究及教学[D];四川大学;2005年
6 胥君芳;论模糊语言的翻译[D];兰州大学;2006年
7 罗国青;译还是不译[D];贵州大学;2006年
8 王伟;现代汉语外来词素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9 谢佳;在叩寻意义的路上[D];四川大学;2006年
10 徐兆娟;语用学视角下的双语词典词语定义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9944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994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