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了)也就V了”构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8 14:42
本文关键词:“V(了)也就V了”构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V(了)也就V了” 形式 语用 语义 构式
【摘要】:现代汉语口语中,存在着一种使用频率较高的结构“V(了)也就V了”,其中“也就”为固定部分,在日常交际过程中,功能多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本文从构式语法出发,着重描写了“V(了)也就V了”构式的形式、句法功能、语义特征、语用特征,并把“V(了)也就V了”构式与相关构式进行比较,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绪论综述了“V(了)也就V了”构式的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研究概况,并明确了本文的研究方法、语料来源和选题意义。 第二部分为“V(了)也就V了”构式的形式研究,发现能进入此构式的以单音节动词以及述补结构为主,“V(了)也就V了”构式可以作谓语、宾语,能构成复句的分句乃至单独成句,在该构式中,“也”为语气副词,“就”为关联副词,具有限制性和排他性。 第三部分为“V(了)也就V了”构式的语义研究,把该构式的语义区分为构式义和构式体义进行探讨,其构式义为说话人承认客观现实与主观预期形成偏离的负预期值而形成的主观让步,负预期值的形成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假设的未然事实与主观预期发生偏离形成的,一种是已经存在的客观事实与主观预期发生偏离形成的,构式体义为不满义、宽容义、劝解义、认同义四类,并对构式与词汇之间的互动进行探讨。 第四部分为“V(了)也就V了”构式的语用研究,分析其语用动因是由于经济原则和主观化的原因,分析了该构式的篇章衔接功能、篇章链接功能以及对篇章的选择。 第五部分为“V(了)也就V了”与相关构式的对比。通过与“V(了)也就V了”、“V都V了”、“V也V了”构式的比较,从句法功能、语义语用、肯定形式与否定形式等方面进行全面对比,对“V(了)也就V了”构式形成更完备的认知。 第六部分为余论,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研究观点和研究意义,提出了自己的创新点及不足。
【关键词】:“V(了)也就V了” 形式 语用 语义 构式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3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7
- 目录7-9
- 一、绪论9-14
- (一) 本文研究对象9
- (二) 前人研究述评9-12
- 1. 已有的研究10-11
- 2. 存在的问题11-12
- (三) 研究意义及创新12-13
- 1. 理论意义12
- 2. 实际意义12
- 3. 创新之处12-13
- (四)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13-14
- 1. 研究方法13
- 2. 语料来源13-14
- 二、“V(了)也就V了”构式的形式研究14-22
- (一) “V(了)也就V了”构式中的V14-17
- 1. 单个动词V14-15
- 2. VP短语15-17
- (二) “V(了)也就V了”构式中的“也”17-18
- (三) “V(了)也就V了”构式中的“就”18
- (四) “V(了)也就V了”构式的附加和省略用法18-19
- 1. 附加用法18-19
- 2. 省略用法19
- (五) “V(了)也就V了”构式的句法功能19-21
- 1. 作句子成分19-20
- 2. 构成复句的分句20-21
- 3. 单独成句21
- (六) 小结21-22
- 三、“V(了)也就V了”构式的语义研究22-35
- (一) 构式义23-24
- (二) 构式体义24-29
- 1. 不满义25
- 2. 宽容义25-27
- 3. 劝解义27-28
- 4. 认同义28-29
- (三) 构式义与词汇义的互动29-34
- 1. 构式义对词汇的作用29-33
- 2. 词汇义对构式义的作用33-34
- (四) 小结34-35
- 四、“v(了)也就V了”构式的语用研究35-45
- (一) “V(了)也就V了”构式产生的语用动因35-37
- 1. 语言经济和明晰原则35-36
- 2. 主观化36-37
- (二) “V(了)也就V了”构式的篇章功能37-44
- 1. 篇章衔接功能37-39
- 2. 篇章链接功能39-42
- 3. 对篇章的选择42-44
- (三) 小结44-45
- 五、“V(了)也就V了”与相关构式的比较45-55
- (一) 与“V(了)就V了”构式的比较45-49
- 1. 语义语用比较46-48
- 2. 构式义形成机制比较48-49
- (二) 与“V都V了”构式的比较49-51
- 1. 语义语用49-50
- 2. 肯定与否定形式的不对称50-51
- (三) 与“V也V了”构式的比较51-53
- 1. 句法功能51
- 2. 语义语用51-53
- (四) 小结53-55
- 结语55-56
- 参考文献56-59
- 著作类56
- 论文类56-59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59-60
- 致谢60-6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修敏;曹铁根;;也谈副词“就”的语义及其义项之分与合[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项菊;复说式“X就X”初探[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3 范晓;;论句式意义[J];汉语学报;2010年03期
4 范晓;;论句式义的分析策略[J];汉语学报;2012年01期
5 王灿龙;现代汉语回声拷贝结构分析[J];汉语学习;2002年06期
6 赖先刚;副词“就”的语义[J];乐山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7 寿永明;“A就A式”分析[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8 汪志远;;口语句式“x就x”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3期
9 王黎;关于构式和词语的多功能性[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10 张韧;;转喻的构式化表征[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皇甫素飞;现代汉语紧缩构式的多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946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994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