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转折关联词标记的变异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8 21:04
本文关键词: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转折关联词标记的变异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标记 转折关联词 语言接触 变异社会语言学 历史语言学比较法
【摘要】:本研究基于社会语言学变异理论和历史语言学对比分析方法,分析现代汉语中转折关联词标记的历时变化和共时变异。本研究重点分析了汉语转折连词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征,以及影响制约转折关联词标记的语言因素。本研究采用三个可比汉语语料库,即《红楼梦》语料库、现代汉语原生语料库、现代汉语翻译语料库,,共检索出5,498个有标记和无标记带有转折关系的句子。研究结果表明,在三个语料库转折连词中,“但是”出现频率最高。此外,通过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汉语语料,研究结果还发现了汉语转折关联词分布和用法上的差异和变化。首先,从早期现代汉语到现代汉语,有标记和无标记转折句使用相对比例有了变化显著。研究结果还表明汉语转折关联词的历时变化和共时变异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英汉语言接触的影响。其次,汉语转折句的发展受到了英语语言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表层语言使用频率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影响汉语转折连词变化和变异的深层制约机制上。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对比与英语接触前后的早期现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汉语转折连词的语言制约因素以及制约层级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因此,本研究认为,除了语言内部自身变化机制,英语语言也一直积极影响并推动着汉语显性转折连词的使用。
【关键词】:标记 转折关联词 语言接触 变异社会语言学 历史语言学比较法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46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6-7
- Abstract7-8
- 摘要8-9
- LIST OF TABLES9-10
- LIST OF FIGURES10-11
- ABBREVIATIONS11-12
- Table of contents12-13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3-15
- 1.1 Introduction13
- 1.2 Research Objectives13-14
- 1.3 Thesis Organization14-15
- Chapter Two Research Background15-19
- Chapter Three Research Methodology19-29
- 3.1 Corpora19-20
- 3.2 Coding20-27
- 3.2.1 Textual type21
- 3.2.2 Syntactic features21-23
- 3.2.3 Pragmatic function23-25
- 3.2.4 Semantic meaning25-27
- 3.3 Data analysis27-29
- Chapter Four Analysis and Findings29-51
- 4.1 Global frequency analysis29-31
- 4.2 Descriptive analysis of linguistic variables31-45
- 4.2.1 The distribution of correlative with concessive conjunctions31-33
- 4.2.2 The distribution of presence of other adversative markers33-35
- 4.2.3 The distribution of structural contrast35-37
- 4.2.4 The distribution of positioning of adversative markers37-40
- 4.2.5 The distribution of semantic relations40-43
- 4.2.6 The distribution of semantic prosody43-45
- 4.3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adversative conjunctions in MC45-51
- 4.3.1 General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Mandarin adversative conjunctions45-48
- 4.3.2 Comparative multivariate analysis across the three corpora48-51
- Chapter Five Discussion and conclusion51-56
- Bibliography56-61
- Appendices61-8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宝勤;先秦连词“而”语法语义考察[J];古汉语研究;1994年01期
2 王霞;转折连词“不过”的来源及语法化过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金允经,金昌吉;现代汉语转折连词组的同异研究[J];汉语学习;2001年02期
4 董淑慧;谈“却”(S{)字三项副词用法的演成及其与几个相关副词的平行发展[J];汉语学习;1996年04期
5 郭鸿杰;二十年来现代汉语中的英语借词及其对汉语语法的影响[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6 王磊;“但”的词性演变史及其机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7 冉永平;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学研究综述[J];外语研究;2000年04期
8 李杰;语境与会话含义[J];外语教学;2001年05期
9 郭鸿杰;韩红;;语料库驱动的英汉语言接触研究:以“被”字句为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年03期
10 郭鸿杰;;现代汉语欧化研究综述[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健军;现代汉语转折范畴的认知语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962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996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