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自然生态博物馆数字情境互动设计与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26 08:29

  本文关键词:自然生态博物馆数字情境互动设计与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自然生态博物馆 展示空间 情境感知 互动体验


【摘要】:伴随着21世纪数字技术时代的到来,全球进入到了数字多媒体的发展盛世。数字科技的推陈出新,互动式的展示技术手法的不断变化,深受新时代普通大众的喜爱与认同,使世界各地博物馆的展示方式也面临了新的转型。数字多媒体已进入到作为人类积淀精神文明、科普文化、人与自然共生的自然生态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中,将实体展示的馆藏品渐渐地加入虚拟的物件展示,从静态展示转变为走向动态的互动性展示来呈现,以科技手段的方式提供参观者更多元化的服务,数字情境的规划以人的需求为主,配合多种感官体验,创造新的互动美学的学习。传统的自然生态博物馆是单调刻板式展示,是僵化不变的,观众只是单向性地接受,也正因如此,传统自然生态博物馆标本展示对于观众吸引力有所局限,观众走入博物馆的意愿相当低,造成社会科普教育文化的推广相当地局促,而博物馆设计者常常忽略对展馆空间氛围、情感表达的传递,其手段十分被动。本文将针对在自然生态博物馆展示空间中所忽略的情境氛围、互动体验、数字技术手段等特点进行分析、解读,并结合实践案例呈现自然生态博物馆数字情境感知美学的延伸。本论文第一章节论述自然生态博物馆所涉及到的背景、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以及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论文第二章节对自然生态博物馆的名词解析、社会作用、展示方式以及数字情境相关概念进行综合的分析;第三章节通过对自然生态博物馆中情境氛围的影响要素进行归纳和阐述,如感官系统、空间环境、心理环境的设计运用对情境氛围的影响,探讨了怎样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满足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空间、情感等各方面的需求,总结分析了情境因素在自然生态博物馆中的应用发展;第四章节归纳分析了自然生态博物馆数字技术的特点、内容,以及如何运用数字技术手段展示具有“互动体验”的情境氛围;第五部分结合实践案例自然生态博物馆—九江森林博物馆做出方案分析,对于九江森林博物馆具有互动体验的数字多媒体空间以及它所在展示空间中体现情境氛围方面做出解读,并希望对国内相关博物馆的数字情境的未来性,发展潜力及影响,做进一步探讨及建议。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和案例分析,力图通过对参观者心理环境、空间环境、感官系统等一系列多感官要素的分析,对自然生态博物馆展示空间的数字化情境设计进行阐述与例证。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52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茹静;实现双重责任的途径——浅析生态博物馆与发展旅游[J];中国博物馆;2001年03期

2 胡朝相;论生态博物馆社区的文化遗产保护[J];中国博物馆;2001年04期

3 陈建明,曹学群;关于建立上甘棠千年古村生态博物馆的调研报告[J];中国博物馆;2005年01期

4 胡朝相;贵州生态博物馆的实践与探索——为贵州生态博物馆创建十周年而作[J];中国博物馆;2005年02期

5 赫图安;贵州省生态博物馆群建成暨生态博物馆论坛致词[J];中国博物馆;2005年03期

6 马自树;在堂安生态博物馆开馆典礼及贵州生态博物馆群结项大会上的讲话[J];中国博物馆;2005年03期

7 苏东海;建立与巩固:中国生态博物馆发展的思考[J];中国博物馆;2005年03期

8 胡朝相;贵州生态博物馆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博物馆;2005年03期

9 雨果·戴瓦兰,张晋平;生态博物馆和可持续发展[J];中国博物馆;2005年03期

10 毛里齐奥·马吉,张晋平;世界生态博物馆共同面临的问题及怎样面对它们[J];中国博物馆;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耕;;一个生态博物馆的人文取向——记独辟蹊径的北京麋鹿苑户外生态教育[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2 郭耕;;一个生态博物馆的人文取向——记独辟蹊径的北京麋鹿苑户外生态教育[A];海峡两岸博物馆学人与全球化的对话论文集[C];2003年

3 王京传;康红光;;贵州省生态博物馆建设的思考[A];开发中的崛起——纪念贵州建省590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C];2004年

4 阎根齐;;建设与发展海南村(镇)生态博物馆的新模式[A];当代海南论坛’2011秋季峰会——文化体制改革与海南文化发展论文集[C];2011年

5 黄映玲;;守望家园——不仅仅是建一个布朗族生态博物馆[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三辑)[C];2011年

6 方李莉;;文化的变迁与重构——贵州梭戛生态博物馆的研究与思考[A];《民族遗产》(第2辑)[C];2009年

7 李嘉琪;;生态博物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挪两国政府国际文化合作成功的实例[A];回顾与展望:中国博物馆发展百年——2005年中国博物馆学会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8 李波;;越是民族的 越是世界的——贵州六枝特区梭戛生态博物馆民族与生态社会研究[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民族、区域、社会发展研讨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蔡子仪;肖明艳;但文红;;贵州生态博物馆文化影响研究[A];中国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C];2012年

10 侯朝炜;;生态博物馆运作环境教育流动教学车之初探[A];以人为本促进科普场馆协调和持续发展——2004年中国自然博物馆协会海南研讨会论文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处长 覃溥;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及“1+10工程”[N];中国文物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覃敏笑;生态博物馆“中国化”——从理念到实践[N];贵州民族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汪志球;生态博物馆 没有“围墙”[N];人民日报;2005年

4 字松芳;家庭生态博物馆落户诺邓古村[N];中国旅游报;2007年

5 薛华(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博物馆);探讨构建黄河生态博物馆体系的可行性[N];中国水利报;2006年

6 张晓宇;村民热心扶助贵州隆里生态博物馆[N];中国文化报;2007年

7 尹绍亭;生态博物馆:想说爱你不容易[N];中国民族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乔欣;走近没有围墙的生态博物馆[N];中国文化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肖静芳;生态博物馆:从梭嘎开始的中国式实践[N];中国民族报;2012年

10 陆文东;广西“1+10工程”模式在首届生态博物馆国际研讨会上受关注[N];中国文物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钟经纬;中国民族地区生态博物馆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2 段阳萍;中国西南民族地区不同类型生态博物馆的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丽;我国早期生态博物馆的得失与续建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2 邓慧超;安吉生态博物馆试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3 刘海静;“生态博物馆理论”在传统村落保护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4 赵迪心;生态博物馆模式的语言选择及设计问题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6年

5 王雄;基于生态博物馆理念的陕西澄城县尧头村保护与发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6 邹思婕;自然生态博物馆数字情境互动设计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7 方晓晓;生态博物馆在北方地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8 谢莉;广西地区生态博物馆对当地社区的文化建设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5年

9 王伯承;生态博物馆建设与民族社区发展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2年

10 江南;生态博物馆导向下的旅游开发及文化保护[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2292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12292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0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