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蚌埠花鼓灯艺术的传播与发展
本文关键词:新媒体环境下蚌埠花鼓灯艺术的传播与发展
【摘要】:媒体是文化发展和传播的重要载体。电子技术、计算机和互联网快速发展滋生下的新媒体,改变了文化传播发展的途径和形式,在给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在分析新媒体特点及其对文化传播影响的基础上,文章探究了新媒体环境对蚌埠花鼓灯艺术的生存环境、艺术表现形式及传播路径的影响,并提出如何充分利用新媒体环境展示蚌埠花鼓灯的艺术思想和艺术魅力,进而寻求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方向,促进蚌埠花鼓灯艺术的有效跨文化传播。
【作者单位】: 蚌埠学院外语系;
【基金】:蚌埠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蚌埠花鼓灯传承与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编号:BB16B032 蚌埠学院淮河文化研究中心科研项目“蚌埠花鼓灯艺术的跨文化传播研究”,编号:BBXYHHWH2015B01 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攻关项目“新媒体视阈下安徽花鼓灯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编号:2016CX058
【分类号】:J722.212
【正文快照】: 花鼓灯是播布于淮河流域的以舞蹈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形式,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艺术语言屹立于世界舞蹈之林。千百年来,蚌埠花鼓灯的舞姿、韵律和音乐承载着淮河人民生活、劳动、民风民俗、审美情趣等的记忆,并以活态的形式传承至今。作为汉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民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芮淑敏;“圣泉”滋润的奇葩——谈企业与花鼓灯“联姻”[J];舞蹈;2002年05期
2 傅丽;;浅谈安徽花鼓灯的教学思维[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3 刘芳;;安徽花鼓灯的生命力[J];四川戏剧;2007年02期
4 魏萌;;花鼓灯,“楚声”之遗风[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5 潘丽;;花鼓灯的文化内涵解读[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6 马彩娣;王军;;浅谈花鼓灯艺术的角色及表演形式[J];大众文艺(理论);2007年12期
7 吴芳;;安徽花鼓灯的保护与发展[J];广东艺术;2007年02期
8 孙姗姗;;“情”在花鼓灯中的不同表现方式[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8年04期
9 蒋法武;;听老艺人讲花鼓灯[J];江淮文史;2008年06期
10 董振亚;;花鼓灯艺术改革之路[J];江淮文史;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耀华;蚌埠花鼓灯全国折桂[N];安徽日报;2007年
2 赵凤兰;专家认为花鼓灯艺术要多层面活态保护[N];中国文化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郑荣健;花鼓灯艺术要扎根民间沃土[N];中国艺术报;2007年
4 刘玉琴;中国花鼓灯艺术保护见成效[N];人民日报;2007年
5 李跃波;花鼓灯舞进“鸟巢”[N];安徽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夏树;东方芭蕾花鼓灯在传承中保护[N];农民日报;2008年
7 耿文娟;凤台花鼓灯艺校实现完美“艺术转身”[N];淮南日报;2009年
8 张文文;从“二人转”走红看花鼓灯发展[N];安徽日报;2010年
9 本报通讯员 赵军 本报记者 晋文婧;安徽花鼓灯舞红台湾岛[N];安徽日报;2010年
10 记者 赵丽娜 通讯员 梁雷 叶枝;我市花鼓灯传承保护成果喜人[N];蚌埠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潘丽;花鼓灯的现时调查与保护的思考[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2 戎龚停;沿淮玩灯人—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花鼓灯演艺群体[D];南京艺术学院;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鲍晓懿;怀远派花鼓灯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张成香;颍上花鼓灯的调查与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陈琳琳;安徽花鼓灯“冯派”舞蹈艺术考察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4 周辕;安徽花鼓灯艺术的发展轨迹与传承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5 杨劲松;花鼓文化视野下钢琴曲《花鼓》与《湖南花鼓》的比较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5年
6 吴婷;湖南花鼓风格钢琴曲的创作元素及其教学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7 曹宁;安徽花鼓灯运行形态及现象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8 吴志鸽;凤台花鼓灯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9 魏麒;花鼓文化[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贝贝;浅谈安徽花鼓灯锣鼓的传承与发展及面临的几个问题[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12293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1229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