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柳宗元“宗陶”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12 14:27

  本文关键词:柳宗元“宗陶”研究 出处:《四川外国语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柳宗元 宗陶 陶渊明


【摘要】:陶渊明是晋朝的名士,也是诗人,钟嵘形容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然而陶诗,在他去世后并没得到广泛传播,随着时代的推移,其独特的诗文成就,逐渐被发掘并广泛推崇。柳宗元(773-819),字子厚,中唐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据本人读《柳宗元诗笺释》(1)统计,共存诗138题,164首,数量不多,在中唐诗史上却是一位体被众家、广博善取的诗人。明人胡应麟说:“元和而后,诗道浸晚,而人才故自横绝一时。若昌黎之鸿伟,柳州之精工,梦得之雄奇,乐天之浩博,皆大家材具也。”(2)可见柳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本文以柳宗元诗歌为研究对象,总结整理相关的文献资料与研究现状,并从背景出发,探讨他在漫长曲折的仕宦生涯中宗陶的过程,全面把握其独特的精神气质和创作实践。本文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大章:第一章:柳宗元生活经历及“宗陶”思想的形成,主要从柳仕途历程及朋友风气的熏陶等方面论述。第二章:柳宗元“宗陶”思想的具体体现。中唐是一个思想多元的时代,诗文创作类型丰富,它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在文化史上有重要意义。第一节追慕陶公的生活方式。如读书、饮酒、赏游山水,在大自然的无声熏陶下体悟“神舒屏羁锁,志适忘幽潺”(《构法华寺西亭》)的清趣,忘掉扰乱心灵的枷锁。第二节立足于柳所处的中唐环境,通过大量的事实,研究柳宗元和陶渊明思想观念的多重契合,明确两人的文学继承关系;尤其是被贬永州后,无论诗歌,还是生活,都有陶的痕迹。晚年在柳州,柳宗元心态逐渐平静,思想趋向成熟,苏轼也说“好奇务新,乃诗之病,柳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知诗之病也。”(3)第三节追慕陶公的诗文创作,尤其是五言古体诗方面的接受;并结合具体的诗歌题材、意象、炼字炼句及艺术风格方面的借鉴,探索柳诗的文艺观和审美情怀。第三章:柳“宗陶”的意义。虽然柳在“宗陶”,但是柳宗元毕竟不是陶渊明。他作为刺史,为官一任,积极造福一方百姓,无法真正做到悠然南望,车马无喧。在贬谪生涯中,他逐渐摆脱心理上的阴影,放情山水,为陶的隐逸精神注入了新的活力。柳的诗文,更是影响了后来无数的文人士大夫,如苏轼、黄庭坚、陈与义、杨万里等,所以说柳宗元对陶渊明的效仿并不是完全复制,而是有继承、发展和新变。
[Abstract]:闄舵笂鏄庢槸鏅嬫湞鐨勫悕澹,

本文编号:14146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14146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9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