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西宁市城乡结合部农地非农化农户感知对非农意愿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3-06 09:54

  本文选题:城乡结合部 切入点:农户感知 出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在非农转化的过程中,城市开发扩建需要占用大量的城乡结合部土地。如何获取农户对非农意愿的真切表达,并针对被征地农户生活现实需求与困难采取有效措施仍是问题的难点。本研究获取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农户多方面的感知,量化分析农户感知与非农意愿间的关系,具有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意义。研究调查了西宁市4个样本村204户家庭,在探索出农户非农转换价值感知理论构架后,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测量农户感知与非农转换意愿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农地非农化对当地经济效益、社会保障,景观变化造成了正负两方面影响。(2)农户感知的差异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种植方式、空间位置、征地情况、开发方向等。(3)农户对农地非农转换的价值感知具体为四个维度:经济价值感知、公共保障价值感知、公共基础价值感知、景观价值感知。(4)农户的经济价值感知与农户种植收益、生活花销变化呈正相关,与非农收入变化呈负相关;农户公共保障价值感知与就业保障、生活保障、基础服务变化呈高度正相关;农户公共基础价值感知与基础设施、出行便利程度、子女教育情况呈正相关;农户景观价值感知与干净度、清新度呈正相关,与农田景观渴望度呈负相关。(5)农户感知对被征地农民的意愿具有正向的影响。主要影响因子为经济价值感知,第二为公共保障价值感知。研究结论:农户感知明确地影响到被征地农户的意愿,因此把握两者的关系有利于政府引导非农流转的有序开展,为解决农户的后顾生计、就业与保障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non-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urban development and expansion need to occupy a large amount of land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t is still a difficult problem to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solve the real needs and difficulties of land expropriated farmers. In this study, the farmers' perception in the process of farmland conversion is obtain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rmers' perception and non-agricultural will is analyzed quantitatively. The study investigated 204 families in 4 sample villages in Xining, and explored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non-agricultural conversion value perception of farmers.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is used to measu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rmers' perception and non-farm conversion willingness. The difference of farmers' perception is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including planting mode, spatial location, land requisition, etc. There are four dimensions of farmers' value perception to non-agricultural conversion: economic value perception, public security value perception, public basic value perception, landscape value perception. 4) Farmers' economic value perception and farmers' income from planting,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four dimensions: economic value perception, public security value perception, public basic value perception, landscape value perception and so on. The change of living expenses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change of non-agricultural income; the value perception of farmers' public security is high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changes of employment security, life security and basic services; the farmers' public basic value perception and infrastructure are highly positive correlation. Travel convenience, children's education, farmers' landscape value perception and cleanliness and freshnes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The farmers' perception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will of the land-expropriated farmers.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 is economic value perception. The second is public security value perception. Conclusion: farmers' perception clearly affects the will of land-expropriated farmers, so grasp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is conducive to the government to guide the orderly development of non-agricultural circulation,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farmers' livelihood. Employment and security issues provide a reference basis.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32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炎;郭春华;;农地非农化问题研究述评[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年09期

2 仲素梅;;日本“农地非农化”对江苏省的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1期

3 谭荣;;荷兰农地非农化中政府的强势角色及启示[J];中国土地科学;2009年12期

4 许德林;欧名豪;肖霖;;1997—2008年青岛市农地非农化过程与效果实证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0年01期

5 万胜超;王良健;刘敏;;基于空间的省际农地非农化驱动因素研究[J];经济地理;2012年07期

6 陈秋锋;;农地非农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2年12期

7 李振荣,白国雄;集体农地非农化转换应建立“征购制”[J];中国土地;1995年03期

8 李玉恒;胡智超;刘彦随;;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农地非农化配置效益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年02期

9 曲福田,陈江龙;两岸经济成长阶段农地非农化的比较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1年06期

10 曲福田;冯淑怡;诸培新;陈志刚;;制度安排、价格机制与农地非农化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鸿辉;邓凌云;;多智能体农地非农化时空配置模型[A];规划引领下的新型城市化研究——2009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09年

2 曲福田;冯淑怡;诸培新;陈志刚;;制度安排、价格机制与农地非农化研究[A];经济学(季刊)第4卷第1期(总第14期)[C];2004年

3 简新华;张国胜;;日本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农地非农化”[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经济发展与人文关怀专辑[C];2006年

4 杨永芳;艾少伟;;农地非农化过程中生态补偿缺失的经济学分析[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新时期河南土地供需态势与城乡统筹发展”论坛文集[C];2008年

5 钟水映;李魁;;东亚地区工业化、城镇化与农地非农化的协动性研究[A];节约集约用地及城乡统筹发展——200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杨俊;李争;;湖北省农地非农化空间效率衡量[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陈江龙;曲福田;陈雯;;农地非农化经济驱动机制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8 王玲;;农地非农化与失地农民权益研究——以湖北省为例[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问题研究[C];2006年

9 党国英;;可疑的农地非农化“制度创新”[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10 陈莹;;农地非农化与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研究——以南昌市青云谱区为例[A];湖北省地理学会2006优秀学术论文集(地理科学类)[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曲福田 田光明 姜海 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土地问题研究中心;中国农地非农化的治理结构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刘剑;关于农地非农化后的增值问题[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3 周立群 张红星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最优转让权安排是农地治理核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金晶;中国农地非农化的公共政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2 胡伟艳;城乡转型与农地非农化的互动关系[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3 许恒周;市场失灵与农地非农化过度性损失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4 诸培新;农地非农化配置:公平、效率与公共福利[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5 姜海;转型时期农地非农化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6 张飞;中国农地非农化中政府行为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7 王荧;我国农地非农化配置效率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8 许德林;农地非农化调控的市场机制与政府管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9 陈兴雷;城市扩展过程中的农地非农化:代价性消耗与过度性消耗[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玲;城市化与农地非农化关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2 冯卫星;城镇化进程中农地非农化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3 邹坚引;农地非农化增值来源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燕姗姗;基于SEM的农地非农化后农户福利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5 解奎;农村土地非农化过程中收益分配问题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6 高航;城市化中农地非农化效率测算[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7 祁凌云;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农地非农化收益测算及其区域差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8 杜静;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农地非市场价值损益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年

9 夏炎;农地非农化过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10 崔福生;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地非农化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743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15743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f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