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热带4种典型生态林碳储量及分配特征研究
本文选题:亚热带生态林 切入点:相对生长方程 出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碳库而受到广泛关注。我国亚热带地区森林类型多样、组成结构复杂和碳吸存能力高,在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关于它们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选择亚热带4种生态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马尾松(Pimus massoniana)针阔混交林、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落叶阔叶林、石栎(Lithocarpus glaber)-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建立7个优势树种马尾松、拟赤杨(Alniphyllumfortunei)、南酸枣、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青冈、豹皮樟(Litsea rotundifolia)、木荷(Schima superba)的生物量相对生长方程和3个树种组(针叶树种、落叶阔叶树种和常绿阔叶树种)的生物量通用相对生长方程。根据4种森林的1hm2调查样地数据,计算林分及各器官生物量和碳储量,确定亚热带森林碳贮量估算转换参数。主要研究目标是:检验亚热带树种的相对生长方程参数是否存在一致性;比较不同亚热带生态林碳储量及分配格局,分析生物多样性对森林碳储量的影响;建立景观生态林碳储量估算转换参数,为研究亚热带生态林碳汇功能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以胸径(DBH)为自变量的树种各器官生物量相对生长方程,不同树种对各器官生物量相对生长方程的截距以及枝、叶和根生物量方程的斜率具有显著的影响,却对干、地上和总树生物量方程影响不显著。3个树种组的生物量通用相对生长方程具有较高的相关性(R20.7)。结果表明通用相对生长方程可用来估算亚热带生态林生物量。当一些树种没有相对生长方程时,可用树种组的相对生长方程来估算树干、地上和总树生物量。但枝、叶和根生物量的估算,需要更多的数据,对建立的相对生长方程进行修正。(2)亚热带4种生态林林分碳储量分别为:杉木人工林36.37 t/hm2,马尾松针阔混交林84.38 t/hm2,南酸枣落叶阔叶林56.05 t/hm2,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林72.38 t/hm2。4种生态林的树干碳储量占林分碳储量的比重均最高,叶所占比重均最小,杉木人工林和马尾松针阔混交林的树根碳储量大于树枝碳储量,而南酸枣落叶阔叶林和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林则树枝碳储量大于树根碳储量。亚热带4种生态林(杉木人工林、马尾松针阔混交林、南酸枣落叶阔叶林、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林)的生物量结构特征指标平均值分别为:枝叶比(BNR)为1.3166、3.9887、6.7149、4.1052,枝叶指数(BNI)为 0.1042、0.1815、0.2986、0.2291,冠根比(CRR)为5.0992、5.3388、4.5635、4.5689,光合器官与非光合器官比值(FC)为0.0479、0.0401、0.0420、0.0492,干材与地上部分生物量比值(STR)为0.8749、0.7740、0.6360、0.7201。4种生态林自然分布的乔木科属种数分别为:杉木人工林1科1属1种、马尾松针阔混交林21科33属42种、南酸枣落叶阔叶林25科40属53种、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林22科29属40种。各景观林主要优势树种碳储量占林分碳储量的一半以上。4种生态林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分别为:0.00、0.04、0.05、0.04,Simpson 指数分别为:0.04、0.73、0.69、0.66,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0.08、1.41、1.35、1.27,生态优势度分别为:0.96、0.27、0.31、0.34,Pielou均匀度分别为:0.12、0.39、0.34、0.34。生物多样性与森林碳储量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3)分析了亚热带4种生态林(杉木人工林、马尾松针阔混交林、南酸枣落叶阔叶林、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林)的枝生物量与叶生物量、地上生物量与枝叶生物量、地上生物量与树干生物量、地上生物量与根生物量、光合器官与非光合器官生物量之间的关系,拟合的线性方程大部分的决定系数(R2)大于0.5,说明森林不同器官生物量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4)亚热带地区4种森林(杉木林、马尾松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的木材基本密度(WD)平均值分别为:0.3133 g/cm3、0.4125 g/cm3、0.5021 g/cm3、0.5274 g/cm3,生物量扩展因子(BEF)平均值分别为:1.3089、1.2654、1.4233、1.3913,根冠比(R)平均值分别为:0.1694、0.1772、0.2391、0.2635。不同森林类型生物量估算转换参数间差异明显,且受林龄(A)、林分密度(D)、胸径(DBH)、树高(H)等林分因子的影响,其中WD随A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BE和R与A、DBH和H存在负相关关系,BEF与D存在正相关关系。亚热带4种生态林(杉木人工林、马尾松针阔混交林、南酸枣落叶阔叶林、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林)的BEF平均值分别为:1.1444、1.3011、1.5919、1.3955,R平均值分别为:0.1973、0.1920、0.2259、0.2208。本研究通过实测数据构建的生物量相对生长方程和生物量估算转换参数,丰富了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测定的方法,为亚热带森林碳储量的估算提供了多条估算途径,也为制定亚热带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和恢复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718.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光增云;;河南省森林碳储量及动态变化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2006年04期
2 白彦锋;姜春前;鲁德;;木质林产品碳储量计量方法学及应用[J];世界林业研究;2006年05期
3 黄从德;张健;邓玉林;杨万勤;;退耕还林地在植被恢复初期碳储量及分配格局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7年04期
4 白彦锋;姜春前;鲁德;朱臻;;中国木质林产品碳储量变化研究[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5 樊登星;余新晓;岳永杰;牛丽丽;高志亮;马莉娅;;北京市森林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年S2期
6 白雪爽;胡亚林;曾德慧;蒋志荣;;半干旱沙区退耕还林对碳储量和分配格局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8年10期
7 林清山;洪伟;;中国森林碳储量研究综述[J];中国农学通报;2009年06期
8 包艳丽;牛树奎;张国林;;天山云杉林碳储量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年09期
9 续珊珊;姚顺波;;基于生物量转换因子法的我国森林碳储量区域差异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李海玲;陈乐蓓;方升佐;孙启祥;;不同杨-农间作模式碳储量及分布的比较[J];林业科学;2009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叶雨静;代力民;周莉;周旺明;牛丽君;代秀波;;采伐对森林碳储量影响的评价方法比较研究[A];2010中国科协年会第五分会场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0年
2 朱远辉;王树功;刘凯;邹建明;;基于遥感模型的河口红树林植被碳储量研究初探[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3 黄黎;杨俊峰;吴明作;;城市土壤及植被的碳储量分析——以郑州为例[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4 谷勇;殷瑶;齐泮伦;吴昊;;森林碳储量研究进展[A];2010中国科协年会第五分会场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0年
5 谷勇;殷瑶;齐泮伦;吴昊;;森林碳储量研究进展[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6 王金亮;王小花;岳彩荣;徐天蜀;;滇西北主要森林碳储量遥感信息估算模型初步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潘辉;赵凯;王玉芹;黄石德;;不同密度福建柏人工林碳储量研究[A];2010中国科协年会第五分会场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0年
8 潘辉;赵凯;王玉芹;黄石德;;不同密度福建柏人工林碳储量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9 谭文雄;梁素莲;;广东省韶关市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分布[A];2010中国科协年会第五分会场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0年
10 谭文雄;梁素莲;;广东省韶关市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分布[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记者 简菊芳;中国森林生态服务年总价值10万亿元[N];中国气象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韩乐悟;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价值评估是重要一步[N];法制日报;2010年
3 记者 朱广菁;2050年,,我国“森林碳汇”当量增几何[N];大众科技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曹俊;森林投资成果有多少?[N];中国环境报;2011年
5 严冰 陈雯婷;中国森林生态价值有多大?[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彦锋;中国木质林产品碳储量[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2 姚正阳;西安城市绿地地上碳储量估算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刘立武;五指山市林地景观格局及森林碳储量时空演变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4 张丹;城市化背景下城市森林结构与碳储量时空变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5年
5 张超;三峡库区森林碳储量估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6 侯燕南;亚热带4种典型生态林碳储量及分配特征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7年
7 刘畅;黑龙江省森林碳储量空间分布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8 李海玲;平原农区杨农复合生态系统碳储量与碳平衡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9 陶玉华;广西罗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与林地碳储量的变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10 刘恩;南亚热带典型人工林碳储量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彦锋;中国木质林产品碳流动和碳储量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7年
2 赵建萍;基于气候变化的特色果林碳储量估算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3 姜佳梅;黑龙江省落叶松人工林碳储量成熟龄的确定[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4 吕世颖;帽儿山实验林场生物量碳储量估测及其时空变化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5 周佳;水曲柳种源生物量与碳储量遗传变异及优良种源选择[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6 郭颖涛;大兴安岭北部林区主要树种生物量和碳储量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7 王秀琴;抚育间伐对落叶松和樟子松人工林碳储量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8 王绪;杂种落叶松材性分析与高固碳家系选择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9 彭娓;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天然落叶松林乔木碳增量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10 马俐;松嫩草原羊草草地的碳储量现状及其碳通量对刈割和氮添加的响应[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327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1632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