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基于文脉链理论下的重庆城市码头景观演进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02 04:48

  本文选题:重庆 + 文脉链 ; 参考:《重庆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重庆依山傍水而兴,它的城市文脉保存着它独特的城市记忆。码头对于重庆这座两江环绕的山城来说,属于成为重庆城市的文化代表符号,它是重庆文化之根中的一条根系,展现着重庆独特的魅力与价值。重庆城市文脉的发展与其城市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码头文脉是其城市文脉链演进过程中不断扩展的必然产物,它含盖了在经济技术、文化、政治影响下的社会活动形态,在重庆城市文脉链的发展史中长期扮演着重要性角色。为了延续城市的记忆,传承码头文脉和保留文明发展的脉络在城市发展中有着重要意义。重庆的主城区码头作为其重要的生产空间,随着时代进步,一直发挥着码头功能作用,呈现其独有的特色文化景观。码头文化承载了重庆都市文化进程的重要历史符号,也是重庆人民内心的文化符号。但随着全球国际化的趋势,城市面临着千篇一律的危机现象,越来越快的发展速度让城市在建设中容易忽略其城市文脉的延续保留。重庆的码头景观该如何良好延续其文脉特征,传承经典的同时也能适应当下城市的快节奏发展,现已成为当下城市发展建设中的一大难题。本文基于文献综述、基地考察、案例研究等方法下,借用基因学的方法,由此设想出“文脉切片”的理论模型,推论出文脉链的形成。从文脉链的角度去探究重庆码头景观的演进过程,设想其码头文脉演化的理论模型,提出模型下的主要文脉基因概念:场所链、事件链、物象链。助以分析对重庆主城区的城市码头景观演进的历史过程,在这三条文脉链——物像链、场所链、事件链的视野下来研究码头演化机制如何促使着各个切片时期码头景观的演变,和其在整个演进中每个切片时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重庆码头这一具有历史价值的文化代表,对于重庆城市文化的传承、保护、延续与再生发展都有着积极意义。本文将通过分析重庆城市码头的每个时期的演进的时代背景、影响因素、景观呈现,文化内涵等,结合当下重庆城市码头的现状背景,以三条文脉链的角度下提出关于码头景观建设中其文脉得以良好传承延续的方法策略。
[Abstract]:Chongqing relies on mountains and water, and its urban context preserves its unique urban memory. For Chongqing, a mountain city surrounded by two rivers, wharf is regarded as the symbol of Chongqing's culture, and it is the root of Chongqing's culture, showing the unique charm and value of Chongq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ongqing's urban context is inextricably related to its urban life. The wharf context is the inevitable product of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its urban context chain, which covers the social activiti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economic technology, culture and politics.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ongqing city context chain. In order to continue the memory of the city,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nherit the cultural context of the wharf and retain the context of the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urban development. As an important production space, the main urban wharf of Chongqing has been playing a role in the function of wharf and presenting its unique cultural landscape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times. The wharf culture bears the important historical symbol of Chongqing urban culture process and is also the cultural symbol of Chongqing people's heart. However, with the trend of global internationalization, cities are faced with the same crisis phenomenon.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ities, it is easy to ignore the continuation of their urban contex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ities. Chongqing's dock landscape should be a good continuation of its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heritage classics but also adapt to the rapid pace of the current city development, has become a major problem in the current urban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base investigation and case study, 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 of genetics to conceive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context slicing" and infer the formation of context chain.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Chongqing wharf landscap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ext chain, conceives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its wharf context evolu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main conception of context gene under the model: place chain, event chain, object chain. With the help of analyzing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landscape evolution of the city wharf in Chongqing's main urban are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ree contextual chains-image chain, place chain and event chain, the paper studies how the evolution mechanism of the wharf promotes the evolution of the dock landscape in each slicing period. And its important role in each slicing period of evolution. Chongqing wharf, a cultural representative with historical value,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the inheritance, protection, continuation and regeneration of Chongqing city culture.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background of the evolution of Chongqing city wharf in each period, influence factors, landscape presentation,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so on, combined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background of Chongqing city wharf. From the angle of three context chain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methods and strategies for the good inheritance and continuation of its context in the landscape construction of wharf.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U984.1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竞;重庆:跨越发展待时日[J];城市技术监督;2000年05期

2 贺国强,包叙定;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努力开创重庆对外开放新局面[J];城市技术监督;2001年11期

3 韩连国;高交会助推重庆经济腾飞——5天共签约项目166项,成交总金额达62.4亿元[J];城市技术监督;2001年12期

4 包叙定;立足重庆实际 推进西部开发[J];城市质量监督;2002年03期

5 王鸿举;依托重庆 发展涪陵[J];城市技术监督;1997年Z1期

6 程大鹏,钱仲威;重庆经济结构调整的再思考[J];渝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3期

7 杨卫东;重庆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探讨[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09期

8 陈陆;;钟灵毓秀 山水重庆[J];中国三峡建设;2007年06期

9 张德邻;新重庆的战略主题 加快发展 富裕人民[J];城市技术监督;1997年10期

10 何丹;邓瑛鹏;王聪;;重庆推动建筑绿色化创新机制研究与实践[J];建设科技;2013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崇举;朱莉芬;;重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与探索[A];2008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罗志上;;重庆广告经营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A];重庆市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优秀论文集(2003-2004)[C];2005年

3 ;促进学术繁荣 开拓学会工作——实践“三个代表”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服务[A];全国社联第七次学会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汇编[C];2002年

4 吴重会;;繁荣学术活动 服务科学发展——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促进重庆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作用[A];全国社科联第十一次学会工作会议会议交流材料[C];2007年

5 白志礼;;新发展观催生生态社会——关于重庆建设生态直辖市的思考[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韩渝辉;;重庆对外开放的历史经验及其启示[A];历史科学与城市发展——重庆城市史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7 杨光彦;张国镛;;第三次设都、第三次直辖与重庆社会的变迁[A];“20世纪中国社会史与社会变迁”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1997年

8 张新华;;吸纳、转换与辐射——关于中国近百年现代化进程中重庆城市二元结构的思考[A];历史科学与城市发展——重庆城市史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9 朱淑芳;;长江上游开发中重庆经济发展模式研究[A];长江上游经济发展与长江流域经济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彭通湖;;成都、重庆历史发展的轨迹和特点[A];历史科学与城市发展——重庆城市史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曾立 实习生 张翅;2009年十大重庆经济年度人物“出炉”[N];重庆日报;2010年

2 记者 李幸;范照兵会见外地重庆商会会长[N];重庆日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刘树国 李芳芳;托起重庆经济腾飞之翼[N];中国民航报;2013年

4 记者 商宇;黄奇帆慰问总装、海军、二炮重庆军代局官兵[N];重庆日报;2013年

5 ;稳增长 重庆保持良好发展势头[N];重庆商报;2012年

6 记者 程维;去年重庆经济增长13.6%吸引内资近6000亿[N];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

7 黄典 周少诚;政协“好声音”为重庆经济增添“好收成”[N];人民政协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王静;重庆半年经济增速降至近年最低[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

9 本报记者 任锐 实习生 刘智;为新重庆喝彩[N];重庆日报;2005年

10 记者  童加跃 邓勇;重庆迎接“狼”来的五年[N];中国财经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陆远权;重庆开埠与四川社会变迁(1891—1911年)[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振波;重庆利济财团研究(1937-1939)[D];西南大学;2015年

2 田茗萱;重庆低碳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政府职能转变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3 周小波;重庆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5年

4 危志锋;居民消费视角下的重庆第三产业发展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5年

5 向秋虹;交通部重庆电话局研究(1938年7月-1943年1月)[D];重庆师范大学;2013年

6 闫联飞;重庆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研究[D];中共重庆市委党校;2014年

7 程睿祥;科学发展观视阈下重庆寿险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8 祁润钊;重庆村镇集约化建设监测指标体系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9 王静;抗战时期重庆的航空建设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3年

10 刘蔚;基于文脉链理论下的重庆城市码头景观演进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8324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18324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1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