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西藏巴松措景区工布藏族古村落景观形态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22 13:38

  本文选题:工布藏族 + 聚落景观 ; 参考:《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工布藏族是藏族分支的一种,在整个藏族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政治及民族特殊性,他们拥有相对独立的语言、服饰、建筑及节日等,是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集中在今林芝地区林芝县、米林县、工布江达县一带。巴松措景区位于工布江达县境内,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及4A级旅游景区,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及人文资源。常年聚居于此的工布藏族少有迁徙,村落历史年代久远。加之地势环境相对封闭、政治保护等因素,使得这里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村落原始形态保持较为良好。其中错高村更是目前工布地区唯一完整地保持了工布藏族传统村落布局、民居建筑风格、习俗、文化和信仰的村落,具备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及科学价值。本文旨在以错高村为例,从聚落外部环境及整体结构、内部形态角度出发,通过文献分析、田野调查、类比分析法、模型构建等科学方法,结合其他相关学科通过图解手段研究和表达巴松措景区境内工布藏族古村落的选址及聚落景观形态特征。通过对文化背景、聚落空间及民居、景观元素的研究,从本源上寻找到聚落生长的自然与历史脉络以及文化异质性,有助于我们认识工布藏族在特有的地域环境下对空间的理解及适应,为当地聚落及民居保护提供针对性策略,同时为工布江达县新农村及旅游小城镇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指导。通过一系列研究,本文主要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一、聚落外部环境层面(1)巴松措景区境内工布藏族选址多受自然因子绝对影响,由于这里的村民生产力相对低下,认识改造自然的能力薄弱,使得他们更多选择顺应自然的方式来适应生存环境。地势、水源、日照、风向、耕地条件、交通是影响聚落选址的决定性因素。(2)从社会属性来看,生产方式及宗教力量深刻影响了村落的整体布局形态。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模式影响下,工布藏族聚落整体空间布局呈现出紧凑而又自由的结构形态,并以组团形式发展成非中心性布局。聚落中心控制力的不强烈,皆因当地居民倾向于将具有凝聚力的宗教活动空间,布置于远离中心的纯粹清净之地。(3)聚落内保持稳定的人口规模约在人均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左右时出现,当聚落规模超过30公顷时则容易出现聚落分裂。说明聚落生长并维持稳定是存在一个阈值的,这个阈值姑且认为是环境容量的峰值。当超过峰值时,人均可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的生活空间或生产资料得不到满足,聚落内部矛盾激化,迫使人口迁出,寻觅更为广阔的生存定居之所。二、聚落内部空间层面(1)错高村内部各功能空间划分明显且相对独立,主要空间类型分为——生活空间、生产空间、宗教空间。由于当地受小农经济思想影响,对领域的所有权敏感度较高,使得村民生活空间主要以院落为单位形成。院落与院落之间共用围墙,使得每户人家之间既保有一定的空间私密性,又不至于过于分散。生产空间与宗教空间皆位于聚落边缘,前者主要是为了获得更为宽敞的空间,而后者则是为了更为纯净的空间。虽然如此,宗教力量在当地影响仍然深远,使得宗教空间的非几何中心位置并不影响其对人“心理场”上的强劲控制力。(2)从景观场所类型来看,聚落内部街巷空间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形成,空间尺度宜人多自然转折,街巷两侧界面变化丰富。公共活动往往带来人流聚集,使得街巷空间扩大产生节点广场。路径串联节点,形成节奏感强烈富有趣味的行走空间。而散落于村庄内的各种宗教相关标志物同民居建筑一起,强化了错高村原生工布藏族聚落的意象性和识别性。其中,民居建筑主要以当地典型“闪片房”为主,建筑结构多为二层,各层结构相对独立。建筑内部空间功能主要为——卧室+客厅&厨房十交通走廊+储藏室+经堂+厕所+阳台,根据居民自身需求,内部功能单元布局模式又呈现出多样化。建筑材质多使用当地易取石材及木材。三、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层面错高村旅游开发须建立在以保护为主的前提下,保证聚落传统空间格局、景观意象、民居建筑、传统文化遗产等的延续性。综合村落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要求,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民居建筑内部生活设施功能。在不改变民居建筑风貌的基础上,通过置换部分生活空间,适量引入旅游消费业态,并严格控制其在整个村落功能中的占比。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and expresses the natur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 and cultural heterogeneity of the Tibetan ancient villages in the area of Linzhi County , Minlin County and Gongbo River . Through a series of studies , th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 the culture , the art and the scientific value . ( 2 ) In view of the social attributes , the mode of production and religious power deeply influence the overall layout of village . ( 2 ) In view of the type of landscape , the space of the interior street is formed in the form of " bottom - up " , the spatial scale is more natural turning , and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street is rich .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U982.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浩;;传承古村落文化 促进可持续发展[J];建材发展导向;2009年05期

2 田密蜜;陈炜;沈丹;;新农村建设中古村落景观的保护与发展——以浙江地区古村落为例[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3 方茂青;田密蜜;;浙江古村落景观的保护与发展研究[J];华中建筑;2010年08期

4 谢浩;;传承古村落文化 促进可持续发展[J];混凝土世界;2011年07期

5 ;苏州:保护性修复17个古村落[J];城市规划通讯;2012年23期

6 吴承照,肖建莉;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策略——以高迁古村落为例[J];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04期

7 李婷婷;;梅州古村落系统的几点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8 陈乙文;;古村落的保护与利用问题研究——以高迁古村落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8年02期

9 钟国庆;;肇庆广府古村落景观格局特点及其保护研究——以蕉园村为例[J];城市规划;2009年04期

10 秦筑;;古村落真实性保护与发展的冲突与协调[J];小城镇建设;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让更多的人参加到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来[A];中国古民居保护和利用(苏州)论坛资料汇编[C];2006年

2 黄涛;;古村落的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发展——以浙江省楠溪江流域苍坡古村为个案[A];第二届营造技术的保护与创新学术论坛会刊[C];2010年

3 傅立德;;湘南古村落的特色与保护——以湖南省郴州市为例[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王宏刚;;偏远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的动力机制研究[A];《民族遗产》(第2辑)[C];2009年

5 侯仰军;;城镇化进程中的古村落保护[A];风从民间来:“追寻中国梦”采风文论集[C];2014年

6 刘文娟;;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初探[A];三湘青年社会科学优秀论文集(2004年卷)[C];2004年

7 张舵;高文杰;李小玲;;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以地扪侗寨为例[A];2014(第九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S15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C];2014年

8 李禹辰;罗述龙;;浅议都市古村落保护与再生——以深圳市宝安区古村落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都荧;;从沙溪寺登街复兴项目看民族古村落的保护[A];海南地域建筑文化(博鳌)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郭彦丹;张玉钧;;基于古村落保护的乡村旅游发展建议——以山西省南安阳村为例[A];第十六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凯;让古村落“活”起来[N];农民日报;2005年

2 记者 黄翊华;古村落保护要走法治路[N];苏州日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黄翊华;古村落遭遇“特色危机”[N];苏州日报;2005年

4 卢迎春;走出古村落保护误区[N];苏州日报;2005年

5 张立行;借助社会资金保护古村落[N];文汇报;2003年

6 张立行;古村落成旅游新亮点[N];文汇报;2003年

7 金涛;古村落保护:热闹中的忧思[N];中国艺术报;2007年

8 张景华;广东:为古村落造“家谱”[N];光明日报;2007年

9 沈洋 林艳兴;别让“旅游热”掏空古村落[N];华东旅游报;2006年

10 沈洋;正视古村落城市化威胁[N];今日信息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聂存虎;古村落保护的策略与行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怀玉;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郑亮;湘南古村落的保护与利用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3 张智启;古村落的认定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4 王玉;基于村民对古村落文化认知度调查的旅游营销策略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

5 钟成;济南方峪古村落调查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3年

6 王晓宁;临沣寨古村落景观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7 邹青宏;山东新罗古村落的环境设计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8 张云;旅游语境中古村落传统文化的赓延与保护[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5年

9 黄蕊;旅游联动发展视角下的青海同仁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10 柯睿;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与开发[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9222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19222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d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