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操守与仕途坎坷:苏轼的三次被贬谪再探讨
发布时间:2018-05-23 11:46
本文选题:苏轼 + 政治操守 ; 参考:《河北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苏轼是北宋著名的历史人物之一,为中国古代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宋代书法名家“宋四家”之首,其在文化、艺术领域的成就可谓十分杰出。在政治上,苏轼的业绩主要体现在其任地方官时,如杭州、徐州等地任职都曾做出了不俗的政绩,但其仕途总的来说却是屡遭打击,几经起落,其诗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即很好地概括了其一身的仕途坎坷。早年的苏轼虽在科场中考取了高第,并在制科入得三等,被授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但阴差阳错,一直未得到重用,仁宗、英宗虽赏识其才华,都未来得及重用苏轼便先后逝世。神宗即位之后,苏轼为殿中丞、直史馆、判官告院,神宗任用王安石为相进行变法,苏轼却上书直陈变法利害得失,结果招致变法派忌恨,不仅被迫出京外任,其后甚至遭到新党构陷,而身陷乌台诗案,几至丧命。而等到神宗欲起用苏轼之时,神宗又撒手人寰。元yP初期,苏轼为垂帘听政的太皇太后高氏赏识,并迅速得到升迁,其后官至翰林学士,但不久又因为反对司马光罢废免役法,而遭到旧党的排挤,苏轼再次因坚持独立见解,不愿同流,只得请求外任。哲宗亲政后,变法派再度主掌朝政,苏轼又被列入元yP党人之列,连续被贬谪,最终被贬至海南儋州。徽宗即位后大赦,苏轼才得以北还,北返途中竟病逝。在崇尚官位和权力者的心目中,苏轼的仕宦生涯就是一个很失败的历程,但这也正体现了苏轼的政治操守。从主观方面而言,苏轼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敢于保持独立思考和提出独立见解的人,其先后得罪于新党、旧党,不为两党所容,皆因其有着高尚的政治品格和操守,而且敢于向如王安石、司马光等权势人物挑战;从客观方面而言,北宋中后期党争愈演愈烈,在这种政治环境下,许多人只有党派偏见,毫无是非之心,苏轼不仅不会像蔡京那样见风使舵,左右逢源,甚至不愿意隐藏自己的独立见解,明哲保身,这就注定了其在党争激烈的北宋朝堂难于立足,正所谓“\鉢阏咭渍邸薄>」苁送究部,
本文编号:19245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1924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