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中华文化视域下民族镜像的传播

发布时间:2018-07-01 20:04

  本文选题:传播 + 镜像 ; 参考:《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这是一项关于民族镜像缘起的传播学研究,是基于社会文化理论,从议程设置出发,对大众认知结构、表达态度、行动方向的探索。本文以社会文化传统为视角,结合现实案例采用内容分析法、比较研究法、文献综述法和数据分析法,围绕中华文化视域下镜像缘起的问题,对表象世界、内在精神、互动缘起、意义生成展开深入研究。通过分析,得出结论:表象世界经过内在精神的选择了生成经验世界,互动仪式依靠大众参与唤醒经验世界中的主要信息。虽然信息本身是交流中“自我”镜像的延伸,但是镜像并非个人选择的结果,只是源于表象世界的引导与内在精神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我们认知的场域。故而当代传播中民族镜像实质是借助媒介培养,使大众不断接近第三者——集体镜像的成长过程。它是互动交往经验中共同的表达方式,既具有语言的涵指功能,又具有意识形态的整合效果。民族镜像不仅能够增强国家的凝聚力,还能增加信息传播的穿透效果。首先,表象世界从感知角度说明了场域是主观经验的集合;其次,内在精神系统阐释了传播中信息的存在形式和培养方式;然后,互动缘起旨在说明仪式传递信息时先入为主的议程设置;再次,意义生成反映了信息是在时空中被不断重复的指代。同时,文章通过分析香港驱蝗行动中激进人士的镜像结构,佐证了大众是镜像在社会中投射的存在意义。最后,民族镜像的运行结构反映了社会传播的内在规律,希望为当代的信息控制、中国梦的民族镜像形成与实现提供理论参考。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研究方法、文献综述及研究价值等。第二章:当代视听传播的表象世界。第一节“视听的缘起”首先论述了“前意识对现象雕刻的注视”,反映了主体经验对于外在世界的取相;其次论及“异化于形的凝视”,探讨了物质如何异化为人格的符号;复次涉及“个体差异化再现的关注”,即第三者的镜像引导;再次,“象征转换的被看”侧重于“有”“无”之间的发散,从而探索环境、人文等在历史渐变中暗示群体做出相应指令的象征体系。最后“文明符号延续的所见”则从国家意识形态的转换与功用,分析了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意识在“镜像”引导下的互通效果,即国家符号通过仪式反复举行,使其人民产生极其深刻的记忆链。在第二节“听觉的分辨”中,首先从写作方式分析了“幻象与主体经验的认知”,由作品阐述了写作过程中听觉的造作以及作者主体化人格的转换。其次,“象征生活的情感导读”说明了童话在成长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复次,“客体语言的心灵互动”从符号语言、行为语言、客体语言、三个方面讨论了刻意语言的局限性,说明了镜像是引导人们自觉遵守公众议程的超语言模式。再次,“大音希声”,揭示了表象世界声音的传播不是直接指令,而是综合平衡的结果,故而声音具有唤醒某种镜像仪式,引发言外之意的效果。最后,“符码的交互性”通过调查研究,证明了音乐产生的情绪波动是与某种境界发生共振产生的生理反应,继而诗歌传统来自于集体想象界里自我的感知,镜像的不断变化产生了情绪场。在第三节“知觉的非理性解读”中,首先,采用文本分析的方式解读“文艺作品中的精神”,反映了文学、艺术中的镜像不是以往的刻板印象,非理性的运作注定了其流动的本质;其次“社会无意识的概念叠加”,说明概念本身是为了区别事物特征所采取的定义,不过现在为了有效传播不得不将许多超越词汇意义的概念融入;复次,“集体经验中‘返祖’现象”表明社会信息的不兼容部分会引起参与者对原有的某种文化向往,这种追求既会满足自我的存在感,也会造成现有秩序的颠倒,容易在以往经验的前提下工作生活。再次,“知识意向的造作”采用定量研究证明了表象世界是我们长期知识累加的结果,人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往往会按照掌握的知识去构建自己的世界,亦从构建知识、接受知识、思考知识、指导实践、理解知识五个阶段来重现理念中的世界,继而知识决定了人们对于现实世界改造的途径和方向;最后,“单向度的结构式”系统分析了人们源于家庭、社会、国家等因素产生的惯性行为,如果疲于追求真理,乐于坐享其成,那么镜像生活会能够引导人们进入统一模式。第三章:“中国媒介生态的内在精神”,一方面以“中华文化的审美原型”为参考,借助“儒家纲常精神之于角度”,如《论语·颜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来测量正统中国人忠贞守节的审美尺度;对比“道教虚无体验的景别布局”,如《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来解析传统中国人宏伟壮丽的理想结构;借鉴“佛教染净因缘的转场”,如《华严经》“譬如种子别,生果各殊异,业力差别故,众生刹不同”来分析古代中国人善恶有报的欢喜结局。比较“基督关于爱的方式”,如《圣经·约翰福音》:“我是世人的光,跟从我的,就不会走在黑暗中,反而得到生命的光”来探究近代中国人浪迹天涯的爱情追求。另一方面从“媒介融合中的再创作”论述当下媒体传播存在的机制问题,首先“网络叙事的探索”着重分析了网络新闻置于什么样的版块之间,以及何时出现会造成群体对事件的何种态度,并且“网络水军”作为一种有预谋的假象是如何引起群体骚动,故而政府利用镜像在网络中制造心灵共振场显得尤为重要。其次,“文本构建与想象”认为一切盛世文化都有其与众不同的媒介记忆载体,而这种载体则是镜像赋予人们的构思方式,执政者应该善于创造想象界,让时代的传播进入到规范的想象界中填白。复次,“现代批判理论潮流的趋向”采用文献综述,系统对比学术界关注的问题及批判的意向,将外在的批判精神转向内向的律己行为。最后,“时空中的民族镜像”说明了时间中的形态转换与空间中的欲望膨胀是神话稳定性的重要来源,当集体对“镜像”开始膜拜的时候,能动的意志造作力就会开启内在的梦境机制。第四章:“镜像”在互动交流中的生成,讲述互动中镜像升起次第及其运转方式。在第一节“祭祀仪式中的文明镜像”里,首先从“道教符{撜旱淖匀恢刃颉苯彩鎏烊撕弦坏木迪癖驹,

本文编号:20890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20890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f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