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皖江示范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评价及信息系统研究

发布时间:2018-08-09 19:34
【摘要】:随着人类活动不断的改变着土地的用途,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越来越重要。土地在不同的因素共同作用下,逐渐的改变为人类所需要的利用类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进入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需求也出现了显著的改变,这直接影响了土地利用状态的变化。因此加强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能够更好的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然而,由于不同区域自然条件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亟需针对特定区域的社会经济、技术及劳动的投入对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分析建模。本文以皖江示范区为研究对象,主要工作如下:1.在对示范区1985、2004、2011年遥感影像数据及2001至2012年间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动态度、空间洛伦兹曲线方法分析了皖江示范区土地利用的空间格局变化和时序变化;2.建立了皖江示范区土地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确立了该区域土地利用综合评价模型,利用建立的“层次-熵权”模型计算各个参评指标的权重;同时,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方法对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3.设计并实现了皖江示范区土地利用分析与综合评价管理信息系统。在.NET平台下使用C#语言将上述分析方法在系统中实现,系统能够对示范区内市、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内土地利用的空间格局、景观格局、动态度、驱动力进行分析,并评价该地区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建立驱动力模型,对部分指标做出一定时间段预测。为皖江示范区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提供参考。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1.示范区土地利用转变的整体趋势为建设用地、耕地、林地面积的增加,其它地类面积的减少;林地、未利用地、水域、建设用地面积变化的幅度较大,年变化速率按照耕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未利用地、林地依次递增;示范区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为水域、未利用地的转入,而林地的增加主要为耕地的转入;2.1985-2004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相对平稳,但2004-2011年间土地利用变化较为活跃,建设用地、耕地、林地、水域变化速率加快;建设用地初期分布均匀后期较集中,草地初期相对集中后期较均匀,耕地、林地和未利用地的分布比较集中,水域的分布比较均匀;建设用地、草地、耕地未利用地分布的稳定性比较差,水域分布的稳定性一般,林地分布的稳定性最好;3.皖江示范区内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较好的城市分别为:合肥、马鞍山、芜湖及安庆;示范区内东北部及中部沿江地区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整体较好,示范区西南部受限于自然条件,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一般;4.皖江示范区城镇化及工业化过程中变化较快的指标依次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对耕地面积影响较高的指标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对建设用地面积影响较高的指标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时,示范区内职工年平均工资的变化速度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变化速度的两倍,城乡收入增速差距值得警惕。
[Abstract]:As human activities constantly change the use of land, the study of land use / land cover chang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Land is gradually changed into the type of use for human being under the action of different factor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economy has entered a rapid development period, and the social demand has also changed significantly. Therefore, strengthening the study of land use change can better ser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al economy. However,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the natural conditions 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of different regions, it is urgent to use the social economy, technology and labor input in specific areas to the land use in this region. The main work of this paper is as follows: 1. on the basis of 198520042011 years remote sensing image data and social and economic statistical data analysis from 2001 to 2012, the land use transfer matrix, dynamic degree and space Lorenz curve method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soil of Anhui Province demonstration area. 2.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land use in Anhui river demonstration area was established,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of land use in this area was established, and the weight of each evaluation index was calculated by the "hierarchy entropy weight" model. At the same time, the 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analysis method was used for the land benefit in this area. The analysis of the land use analysis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of Wanjiang demonstration area is designed and realized by using the change driving force. 3. the above analysis method is realized in the system using C# language under the.NET platform. The system can be used for the spatial pattern, landscape pattern and dynamic degree of the land use in the city and county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units in the demonstration area. The driving force is analyzed, and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 of land use in this area is evaluated, the driving force model is established, and some time prediction is made for some indexes. It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effective utilization and optimal allocation of the land resources in the Anhui demonstration area.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drawn: 1. the whole trend of land use transformation in the demonstration area is the construction land, plowing the land for construction. The increase in the area of woodland, the reduction of other terrestrial areas, the greater range of land, unused land, water and construction land area, the annual rate of chang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ultivated land, grassland, construction land, water, unused land, and woodland in turn; the increase of the construction land in the demonstration area is mainly water, unused land, and the increase of woodland. In the period of 2.1985-2004, the change of land use was relatively stable, but the land use change was more active during the 2004-2011 years. The rate of land use, cultivated land, woodland and water area were quicker. The distribution of land in the early stage of construction land was more concentrated, and the relative distribution of farmland, woodland and unused land in the early stage of grassland was more uniform.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water area is more uniform; the stabi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land, the grassland and the unused land is poor, the stability of the water distribution is general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woodland distribution is the best. 3. the cities with better comprehensive benefits of land use in the demonstration area of Anhui Province are Hefei, Ma'anshan, Wuhu and Anqing, and the northeast and middle part of the demonstration area. The overall benefit of land utilization in the region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is better, the southwest of the demonstration area is limited to the natural conditions, and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 of land use is general. 4.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the Anhui river demonstration area, the indexes of rapid changes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are as follows: the industrial added value, the financial income and the financial expenditure of the industrial enterprises above the scale, and the influence on the area of the cultivated land. The high index is: the total output value of agriculture, forestry and animal husbandry, the annual per capita net income of farmers, the financial income, the financial expenditure, the higher value of the construction land area: the gross production value, the industrial increase in Industrial Enterprises above the scale, and the change speed of the annual average wage of the workers in the demonstration area is two times the rate of the farmer's annual per capita net income change. The growth gap of township income is worth vigilant.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P311.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钰;张继贤;李海涛;张炳智;;县级土地利用基础图件更新方法优化研究[J];遥感信息;2006年03期

2 李润生;龚忆清;;长江口北岸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分析[J];现代测绘;2009年06期

3 汪永红;;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科技纵横;2010年01期

4 包航成;方雷;刘仁义;张丰;刘南;;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记录存储方式的研究与应用[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11年02期

5 郑盛;曹春香;程锦泉;吴永胜;谢旭;徐敏;;基于国产卫星数据的深圳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探讨[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1年S1期

6 符海月;李满春;陈振杰;李谦;黄秋昊;石志宽;;基于关联矩阵的土地利用导向分区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11期

7 李文策;;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进展与趋势[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2年24期

8 卢秀丽;刘秀红;赵伟娜;;干旱、半干旱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遥感分析方法研究[J];科技视界;2012年32期

9 陈巍;韩宇;;基于3S技术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提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年07期

10 陈龙高;李英奎;杨小艳;陈龙乾;;土地利用/覆被遥感分类评价与季节变化分析——以连云港为例[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俊奇;;序言[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8:土地生态学——生态文明的机遇与挑战[C];2008年

2 李琪;王秋兵;刘扬;王洪禄;;中国土地利用中的农耕文化因素影响机制分析[A];2009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王佳;;有关土地利用伦理问题的理性思考[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4 于术桐;黄贤金;程绪水;姜永生;田忠志;;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水质响应研究进展[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胡波;;土地利用现状挂图编制[A];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二十四次学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6 唐秀美;陈百明;路庆斌;宋伟;;北京市土地利用生态分类方法初探[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7 龙花楼;;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新视角——土地利用转型[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8 董建美;;从内外两个途径来保护耕地[A];2004年中国科协年会3分会场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武广平;李永平;;都市地区土地利用的特点分析[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层论坛专辑[C];2006年

10 王亚男;马春华;;天津市土地利用与交通关系初探[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华丽;土地利用需合理[N];新农村商报;2014年

2 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 张颖 王群 王万茂;树立土地利用立体观[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3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博士 杨遴杰;强化土地调控 统筹土地利用[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4 记者 丁洪美;土地利用每年造成10亿吨碳排放[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5 周永恒;土地利用总规通过市级评审[N];六盘水日报;2011年

6 记者 陈岩 通讯员 胡志喜;土地利用绩效有了统一评判标准[N];湖北日报;2011年

7 本报驻江苏记者站记者 杨应奇;警惕土地利用中的“闯黄灯”现象[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冯培丽 通讯员 贺楚华 臧翊 邓凡;打破土地利用“先违法后治理”怪圈[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9 记者 陈诗圆;提升土地利用和管理水平 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保障[N];钦州日报;2013年

10 首席记者 杨应奇 通讯员 薛建;土地利用的“3D”时代[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洋;博斯腾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重心迁移分析[D];新疆大学;2015年

2 陈学渊;基于CLUE-S模型的土地利用/覆被景观评价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3 胡文敏;环洞庭湖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4 张云鹏;基于主体的常州市新北区土地利用情景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5 宇苗子;黄土塬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水力特征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黄旭东;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堵河流域产流产沙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7 边红枫;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影响及格局优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8 Laari Prosper Basommi;加纳西北部矿区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以及对水质和健康的影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9 王亮;盐城海岸带土地利用及其生态安全评价与优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10 张瑜;新疆不同尺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驱动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旭;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及其应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2 荣月静;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南京市碳储量与生物多样性功能模拟[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3 王亭停;海淀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及发展趋势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4 屈永慧;不同土地资源要素多样性格局的关联分析[D];郑州大学;2015年

5 王丹桂;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50年间LUCC及其驱动力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6 郭婧锐;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变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7 黄霜;基于CLUE-S模型的成长型矿业城市空间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8 陆勇衡;大庆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9 赵健龙;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10 李函娇;IDRISI支持的榆林多目标土地利用变化预测[D];长安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1750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21750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c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