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地景建筑形态句法探析

发布时间:2018-08-12 17:35
【摘要】:传统的“建筑范式”已不能有效解决当代多元化都市中的诸多问题,学科交叉的问题解决方式促使“地景建筑”应运而生。本文立于景观都市主义视角,借用语言学中的“句法”作为方法论和分析工具,在剖析地景建筑相关理论及案例基础上,归纳、分析地景建筑的形态特征,藉此归纳其形式生成机制、探析形式背后的生成逻辑,并在此基础上对地景建筑形态设计策略进行系统分析、概括,以期为相关设计实践提供参考依据,并为后续研究工作做准备。论文共分为三部分七章节。第一部分为理论背景基础,由第一章、第二章构成。第一章引言以“文献研究法”为主进行了文献综述;第二章以“文献研究法”和“类比研究法”阐明学科交叉背景下的地景建筑是如何借用复杂性科学中的相关理论进行形态转译。第二部分为地景建筑形态生成,由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及第六章构成。第三章用“比较研究法”从地景建筑形态、空间、功能三个层面归纳了地景建筑特征;第四章以“类比研究法”为主,“个案研究”及“实地调研”为辅,借用语言学中的生成语法为分析工具及生成机制,探析地景建筑的形态生成机制;第五章用“类比研究法”和“归纳分析法”,以景观都市主义为研究背景和立论视角、范式,分析有别于传统“建筑范式”的地景建筑形态生成策略;第六章以“模拟实验法”为主,“归纳分析法”为辅,引用参数化设计手段,分析、归纳地景建筑可见形式背后的生成逻辑。第三部分为结论,由第七章总结研究成果及不足,提出相关建议,并对地景建筑在国内发展作出展望。这样,本文便以景观都市主义为宏观理论背景,以生成语言学中的“句法”作中观层面的方法论和分析工具,探析了微观层面上地景建筑形态特征、归纳形态生成的生成机制和生成逻辑。本文的创新点有两点:一是不同于以往同类课题单一层面上的地景建筑形态生成策略论述,而是立于景观都市主义、复杂性科学、语言学等多学科视野,以多层次、多角度展开相关论述;二是不同于以往同类设计的感性和“暗箱”操作,将地景建筑从场地分析到形态生成直至最后建造均置于参数化语境下,作为一种可控的程序进行操作,将设计数据量化,把设计过程编程化。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paradigm" has been unable to effectively solve many problems in the contemporary diversified cities, and the interdisciplinary problem solving method has prompte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o emerge as the times require.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scape urbanism, uses "syntax" in linguistics as methodology and analytical tool.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relevant theories and cases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is paper induces and analyzes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On the basis of this, the mechanism of form generation is summarized, and the logic of formation behind form is analyzed. On this basis, the strategy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orm design is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basis for relevant design practice. And to prepare for the follow-up research work.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and seven chapters. The first part is the theoretical background, which is composed of the first chapter and the second chapter.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The second chapter illustrates how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the cross-disciplinary background uses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complexity science to translate the form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by using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and "analogy Research method". The second part is the form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which consists of three chapters, four chapters, five chapters and six chapters. The third chapter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m three aspects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orm, space and function by using "comparative research method", the fourth chapter is mainly "analogical research", "case study"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as supplementary. By using generative grammar in linguistics as an analytical tool and generative mechanism,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formative mechanism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hapter five uses "analogy research" and "inductive analysis" to take landscape urbanism a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perspectiv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ormation strategy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paradigm". The sixth chapter focuses on "simulation experiment method", "inductive analysis method" as a supplement, and uses parameterized design means to analyze, Induces the generating logic behind the visible form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e third part is the conclusion, from the seventh chapt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results and deficiencies, puts forward the relevant suggestions, and makes a prospec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China. In this way, this paper takes landscape urbanism as the macro theoretical background, uses "syntax" in generative linguistics as the methodology and analytical tool at the meso-level, and probes into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t the micro level. The generative mechanism and logic of inductive morphological generation. There are two innovative points in this paper: one is different from the previous discussion on the formation strategy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on a single level, but based on the view of landscape urbanism, complexity science, linguistics and so on. Second, different from the sensibility and "dark box" operation of the similar design in the past,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s placed in a parameterized context from site analysis to shape generation until the final construction, and is operated as a controllable procedure. The design data is quantified and the design process is programmed.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U20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B.V.多西,谷敬鹏;从观念到现实[J];建筑学报;2000年11期

2 张晓东;现代建筑与环境[J];安徽建筑;2000年02期

3 顾馥保,汪霞;门的文化与“门式”建筑[J];华中建筑;2000年02期

4 陈燮君;;凝固于昨天的城市音乐——上海近代优秀建筑保护谈[J];上海文博论丛;2003年02期

5 吴建刚;台阶建筑与建筑台阶[J];建筑;2003年02期

6 朱涛;八步走向非常建筑[J];建筑师;2004年02期

7 蔡涛;加州建筑的当代传奇[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8 曲冰,梅洪元;建筑功能的再认识[J];低温建筑技术;2004年04期

9 张妍;消费主义时代的建筑行为[J];山西建筑;2004年16期

10 吴天;中国“大屋顶”建筑与雕塑交媾艺术[J];城乡建设;2004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唐孝祥;;近代岭南侨乡建筑的审美文化特征[A];2002年海峡两岸传统民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2年

2 华晓宁;;建筑与景观的形态整合:新的策略[A];2005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土木建筑学科)论文集[C];2005年

3 韩杰;吕健梅;;技术与艺术的深层融合——试论当代建筑形态的科技特征[A];创新沈阳文集(D)[C];2009年

4 张妍豪;孟欣;;走向自然的建筑发展趋势[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3卷)[C];2010年

5 唐孝祥;;近代岭南侨乡建筑的审美文化特征[A];中国民族建筑论文集[C];2001年

6 罗德启;;建筑·环境·文化·科技——综述《花溪迎宾馆》工程设计的个性与特色[A];贵州省科学技术优秀学术论文集(2004年度)[C];2004年

7 刘涛;;新而徽与徽而新的建筑形式探讨——两个不同环境中的游客服务中心设计构思[A];中国徽派建筑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谢华;;城区传统建筑的创新语意[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9 费志宏;;无言的教化者——中国传统建筑的伦理功能解读[A];第三届中华传统建筑文化与古建筑工艺技术学术研讨会暨西安曲江建筑文化传承经典案例推介会论文集[C];2010年

10 何镜堂;;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A];城市化进程中的建筑与城市物理环境:第十届全国建筑物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邱莎;建筑之道是“有”与“无”的辩证法[N];中华建筑报;2011年

2 ;静止的建筑,流淌的文明[N];解放日报;2012年

3 王麦玲;建筑无语 凝住历史脚步[N];中国信息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许跃彬邋实习生 张思佳;各派建筑加速省会“大变样”[N];石家庄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屈菡;追求现代建筑的“文化韵味”[N];中国文化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朱以师;建筑永远是时代妥协的产物[N];中国房地产报;2009年

7 李菊香;乡镇建筑形态应遵循六大原则[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0年

8 马生泓;对话KOW[N];中华建筑报;2008年

9 程思远;建筑与政治的和解?[N];中华建筑报;2011年

10 ;艺术家眼中的建筑[N];中华建筑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杨涛;建筑形态演进的科技动因[D];天津大学;2012年

2 高峰;当代西方建筑形态数字化设计的方法与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3 张向宁;当代复杂性建筑形态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4 李洁;多维视野下的世博会建筑表达[D];同济大学;2008年

5 李鸽;当代西方先锋主义建筑形态的审美表达[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6 曾志辉;广府传统民居通风方法及其现代建筑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吉;之江大学旧址建筑年谱[D];浙江大学;2008年

2 武雯婷;后现代主义景观与微型建筑[D];山东大学;2011年

3 杨颜菲;湘西少数民族建筑形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4 杨维;基于民俗建筑文化的现代旅游建筑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5 方向;建筑双层表皮的空间结构及视觉界面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6 刘春阳;非线性建筑形态的生成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7 王丹;基于视知觉理论的建筑形态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8 戚欢月;敦煌荒漠化地区建筑形态的再发展[D];清华大学;2004年

9 顾静;贵州侗族村寨建筑形式和构建特色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10 潘华;透过窗口看建筑[D];东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1797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21797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0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