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湖北省旅游业的时空分异及空间治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14 14:22
【摘要】:旅游业是人地关系的表现形式之—,地理环境为旅游企业的供给活动、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和旅游主管部门的管理活动提供了活动的空间和载体,上述行为又反过来不断丰富地理空间要素,并改变地理景观状态。在社会转型期,旅游资源的跨地域分布和旅游者的跨区域流动在客观上要求政府空间管理的尺度跨越行政区划的限制,旅游业时空分异的加剧强化了区域旅游业的空间失衡状态,影响旅游要素在空间配置中的公平与正义,亟需优化旅游业的空间管理。本文以地理学的空间治理理论为指导,遵循“时间演变→空间分异→时空透视→空间治理→空间重构”的逻辑思路,通过探讨湖北省旅游业在时间演变和空间分异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寻求以空间治理理论为指导重构区域旅游业,实现区域旅游要素的合理配置,从而推动区域旅游业协调发展。主要研究结论如下:旅游业的时间演变受社会经济因素影响较大。根据1980年至2013年期间湖北省外汇旅游收入,可以将湖北省旅游业划分为1980年至1988年、1989年至1998年、1999年至2008年、2009年至今等四个时间序列。从以上时序演进可见,湖北省旅游业的每一次巨大波动都与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高度吻合。湖北省旅游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应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并进行适时调整。湖北省各行政区域间旅游业的空间失衡明显。体现湖北省各行政区域旅游业绝对差异的标准差和首位度等指标较高,且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中,VOC从2005年的55.1411上升至2013年的393.3605,增长了6.13倍;首位度从2005年的4.1100上涨到2013年的6.4971,九年间湖北省旅游业的平均首位度高达5.8548,远远高于同时期的其他省份。以上两组指标反映出湖北省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集中度非常高,各行政区域之间的空间差异极为显著,省内旅游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旅游业表现为十分明显的空间失衡状态。旅游业专业化率较高的市州拥有更丰富的旅游资源赋存。2005年至2013年,湖北省旅游业的区位商不断增加,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持续提升,其中,神农架林区、恩施州、武汉市、十堰市和宜昌市等市州处于相对高位,其平均区位商分别为10.0181、1.6568、1.4259、1.2803和0.9170,是湖北省旅游专业化率最高的五个市州;区位商最低的三个市州分别是仙桃(0.2329)、潜江(0.1427)和天门(0.1302)。专业化率和旅游资源赋存状态之间高度吻合,旅游资源越丰富的市州,旅游业的专业化率越高;反之,则专业化率越低。从下文的分析同样可见,湖北省各行政区域旅游资源的数量与各市州年均旅游人数和年均旅游收入的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554和0.560,属于中度的正相关关系;旅游资源的品类与年均旅游人数和年均旅游收入之间的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783和0.8ll,属于中度和高度正相关关系。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直接增强旅游吸引力,提升旅游专业化率。区域旅游业的时空分异与旅游管理制度、旅游资源禀赋、交通可达性等因素密切相关。通过对湖北省旅游业时空分异的剖析发现,旅游业的时空分异与旅游管理制度、旅游资源的种类和数量、交通可达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具有中度或高度的正相关关系。因此,缩小区域旅游业的时空分异,应从旅游资源开发、完善交通设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健全旅游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展开。空间治理应遵循差异化空间战略。基于湖北省的旅游资源赋存、交通可达性等现实基础,旅游业的空间治理应逐步实施近期节点极化、中期轴线联动化和远期圈层网络化的循序开发路线,即近期优先发展武汉市、襄阳市、宜昌市、十堰市和恩施州等作为湖北省旅游业的核心节点;中期通过连接武汉市、宜昌市和恩施州的长江生态休闲旅游轴,连接武汉市、襄阳市和十堰市的汉江历史文化旅游轴,连接恩施州和十堰市的山水人文旅游轴,实现三条旅游发展轴线对重点旅游区域的带动效应;远期以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为依托,构建“点线共存,线圈互动”的区域旅游网络体系。具体到湖北省两个圈域,其空间重构路线也有所差异。武汉城市圈将从目前单一核心的中心-外围结构演变为多中心结构,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目前处于低水平多中心结构状态,未来应凭借现有网络化基础和多核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实现区域旅游业的整体发展。空间治理的研究宜从多学科的视角展开。空间治理源自社会科学领域,其落脚点是“治理”隶属管理学的范畴,但是“空间”则是该理论的核心和灵魂,尤其对于中国而言,空间规划手段才决定了其现实生命力,“空间治理”是治理理论中国化的有效途径。关于“空间治理”的内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空间治理表现为对区域资源和生产要素的空间配置,可达到科学有效的空间利用;另一方面,空间治理还表现为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多元协商、沟通和互动。因此,空间治理是空间规划手段和多元治理的统一,本身即具有多学科研究的潜质。综上,对空间治理的研究应从多学科、多元化的视角展开。首先,从地理学意义上,空间治理代表一种改造空间的技术手段,通过空间重构修复各区域、各主体在空间资源分配中的不平衡和不对等,实现空间正义;从公共管理学视角上,空间治理需要政府间的相互协调;从旅游学角度看,空间治理仍然需要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协商和合作。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59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玉玲;柳坤;张蕾;郑美丽;;北京市展览业时空分异特征[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3期

2 韩志强;;福建旅游发展时空分异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年11期

3 李芹;陈海;王国义;;耕地集约度时空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S2期

4 张小虎;张合兵;赵素霞;牛海鹏;;基于三角模型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趋势及时空分异[J];土壤通报;2013年02期

5 张明斗;;中国城市化效率的时空分异与作用机理[J];财经问题研究;2013年10期

6 尹海伟,徐建刚,曾尊固,龙国英;中国对非贸易时空分异研究[J];经济地理;2005年01期

7 孙才志;王妍;;辽宁省产业用水变化驱动效应分解与时空分异[J];地理研究;2010年02期

8 潘竟虎;;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城乡收入差距时空分异格局[J];经济地理;2014年06期

9 金涛;陶凯俐;钱思航;朱志伟;;江苏省耕地集约利用时空分异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3年05期

10 徐勇;马国霞;郭腾云;;区域经济增长时空分异模拟方法——以京津冀都市圈为例[J];地理科学;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姜楠;;我国水资源利用相对效率的时空分异与影响因素研究[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涂小松;濮励杰;朱明;;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时空分异及其生态环境响应——以苏锡常地区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乔花芳;湖北省旅游业的时空分异及空间治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婷;湖北省气候舒适度与客流量时空分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2 王妍;辽宁省产业用水变化驱动效应分解与时空分异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俊宇;基于数字地价模型的成都市地价时空分异规律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年

4 刘乐;中国产业用水增长质量时空分异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鹏;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自然灾害时空分异与风险性评估[D];广西师范学院;2014年



本文编号:22707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22707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0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