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欧洲三大电影节中国获奖电影叙事研究

发布时间:2019-05-25 03:48
【摘要】:随着“全球化”一词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流行,电影作为一种传播媒介、一种艺术形式、一种产品自然也无法置身于“全球化”这一宏大语境之外。电影从本国走向世界,不仅是经济上的一个产业,也不仅限于是文化传播的载体,更重要的是向世界展示本国的文化“软实力”。电影通过塑造人物、故事、背景环境,向世界传递本国的价值观和国家形象,进而对于本国参与国际事务而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电影要取得“全球化”传播的成功,就需要在“本土化”与“国际化”的融合中找到一个契合点,从而实现中国价值与世界价值的相统一。中国电影想要在世界电影中立足,必须首先具备在国外的影响力,中国电影所表现的社会价值被世界接受,是本文研究的理论起点和价值所在。本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从两个方面对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理论文献进行了详尽的梳理,首先是世界四大主流电影节的评奖策略与美学研究现状,其次是从中国两岸三地电影着手,分析其电影产业对于世界电影的贡献。第二章主要是对中国两岸三地电影获奖概况的梳理,从欧洲三大电影节作为切入点,对所选电影文本的题材和人物形象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第三章通过上一章的统计,选取中国“第五代”、“第六代”以及新生代导演的作品,对中国电影的叙事特点进行了分类型的论述。第四章为本文的结论部分,主要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从电影文化构建与传播的角度思考提升中国两岸三地电影海外传播的能力和对策。
[Abstract]:With the wide popularity of the word "globalization" in the world, film as a media, an art form, a product can not be outside the grand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From home to the world, film is not only an economic industry, but also not limited to the carrier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but also to show the world the "soft power" of its own culture. By shaping characters, stories and background environments, the film conveys its own values and national image to the world, and then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its participation in international affair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success of "globalization" communication, Chinese films need to find a coincidence point in the integration of "loc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so as to realize the unity of Chinese value and world value. In order to gain a foothold in the world film, Chinese film must first have the influence in foreign countries. The social value of Chinese film is accepted by the world, which is the theoretical starting point and value of this paper.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the introduction, mainly combs the theoretical literature of Chinese films moving towards the world from two aspects, first of all,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ward evaluation strategy and aesthetics of the four mainstream film festivals in the world, and secondly, starting from the films of the three places on both sides of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tribution of its film industry to the world film.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comb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films in the three places on both sides of China, and makes a statistical and analysis of the themes and characters of the selected film texts from the three major European film festivals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e third chapter, through the statistics of the previous chapter, selects the works of the fifth generation, the sixth generation and the new generation of directors in China, and discusses the narr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films in different types. The four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mainly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lm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to improve the ability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ilm overseas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three places on both sides of China.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9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珠;迎接挑战 中国电影要靠智慧[J];电影艺术;2000年02期

2 王志敏;21世纪中国电影展望[J];电影评介;2001年01期

3 郑培为;90年代中国电影新导演及其作品[J];当代电影;2001年01期

4 周星;2000年中国电影现象解读分析(上)[J];电影创作;2001年01期

5 ;入世后中国电影会发生什么变化 电影业内人士答问[J];电影艺术;2001年06期

6 李东;从市场看中国电影[J];电影艺术;2004年04期

7 周斌;;珍惜优良传统,大胆拓展创新——纪念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周年[J];电影新作;2005年06期

8 赵斌;沉思历史 展望未来 第八届上海电影节“中国电影百年论坛”学术纪要[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9 吴迪;审查与监督:十七年中国电影[J];电影艺术;2005年06期

10 倪骏 ,张超;三种心态,三种形象——中国电影中的美国人形象[J];世界知识;2005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石川;;家的重建:中国电影的一种叙事策略研究[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张振华;;改革开放使中国电影焕发异彩[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3 屈建平;;超越初级 与强手匹敌——漫谈中国电影进入美国市场的机遇和挑战[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陈旭光;;“全球化”/“民族化”的二律背反与中国电影的选择策略[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背景下艺术的传统与创新”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5 马丁·吉泽尔曼;;探析中国电影在德国成功的因素——中国明星在国外形象的个案研究[A];冲突·和谐:全球化与亚洲影视——第二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2年

6 王宁;;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的文化批判[A];冲突·和谐:全球化与亚洲影视——第二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2年

7 周星;;全球化空间中的中国电影生存发展和独立品格[A];冲突·和谐:全球化与亚洲影视——第二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2年

8 黄式宪;;从全球化视野看中国电影的现代性崛起[A];和而不同——全球化视野中的影视新格局——第三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9 苗伟;王桂芝;;从“东方主义”角度分析西方对中国电影的选择性接受[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10 贾冀川;;“五四”精神与八十年代中国电影[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尹鸿;乍暖还寒:中国电影渴望升级[N];文汇报;2006年

2 韩三平;继续锻造中国电影产业化链条[N];中国电影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王小宁;60亿后,中国电影何去何从?[N];人民政协报;2010年

4 实习记者 贺宏丽;大学生是中国电影的未来[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5 本报社长代总编 王迎庆;在党的旗帜下繁荣发展中国电影[N];中国电影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李舫;“文化折扣”阻碍中国电影远行[N];人民日报;2012年

7 袁媛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好莱坞大片来袭,,中国电影如何“走出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8 赵葆华;坚守中国电影民族文化身份[N];文艺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李博;用数字存留中国电影的沧海桑田[N];中国艺术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 张婷;《一次别离》:一次中国电影自省的机会[N];中国艺术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飞;论佛教文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1年

2 蒋俊;论中国电影精神之独立[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李欣;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对女性形象的叙述与展示[D];复旦大学;2005年

4 马潇;世纪之交中国电影趋势[D];苏州大学;2007年

5 王艳云;早期中国电影中的上海影像研究[D];上海大学;2008年

6 石川;政治.影像.诗意——1949—1966年的中国电影[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1年

7 李超;现代进程中的空间呈现[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高小健;重论1930年代的中国电影[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9 唐佳琳;新兴电影运动:30年代中国电影的现代性追求[D];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

10 孟君;90年代中国电影中的作者表述[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虹;新时期中国电影里的“疯子形象”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徐庆兰;身体文化视域下中国电影中的性别不公现象研究(1978-2015)[D];西南大学;2015年

3 王金辉;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中的农民工形象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顾家诚;欧洲三大电影节中国获奖电影叙事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5 孟杰;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电影对外传播现状与策略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高汇涓;危机与机会:中国电影融资的私募之路[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郑凌玮;文学改编与中国电影的发展[D];河北大学;2008年

8 张效礼;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民族化理论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9 苏韶红;《中国电影》(1941/1-3)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10 陈丽金;论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中知识分子的形象嬗变[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4854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24854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b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