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新都区绿地微空间服务质量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18 14:46
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发展模式也已经达到了由“增量发展”转向“存量优化”的新阶段。与此同时,随着成都市正式拉开公园城市建设的序幕,因此,如何通过“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来重新塑造城市微空间的品质与活力,如何通过绿地微空间的建设将公园城市的主旨和内涵充分表达,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工作中的重点。首先,本文是站在城市居民的角度上,研究他们对绿地微空间景观、功能等各方面的认知与感受。希望能够根据城市居民对绿地微空间的总体评价结果,探索并建立一个适用于绿地微空间,并能从各方面对绿地微空间的服务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的评价模型。其次,本文以新都区绿地微空间为研究对象,对绿地微空间的空间本体以及空间参与者进行有效的研究和分析。通过GIS平台完成了新都区绿地的景观格局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新都镇街道绿地破碎化程度最高,最不利于城市绿地生态价值的发挥;但在这三个街道中,因新都镇街道的绿地微空间数量最多,景观分离程度最低,因此具有最好的公众的参与性与参与的公平性。同时,本文还结合空间句法的全局整合度指数完成了对绿地微空间交通可达性的定量描述。最后在大量查阅文献的基础上,通过指标使用频度分析,结...
【文章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9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绿地微空间构成示意图
即景观-生态-经济三者的协调发展,构建了由 6 类一级指标级指标所组成的城市绿地系统三级评价指标体系(见图2-3)。郭春华(城市绿地系统系统协同规划理论与方法》一书中,提出了具有机制向分考虑系统内部功能之间协同与外部环境之间协同的城市绿地系统协理论和方法,并根据城市绿地在游憩、防灾避险、生态和景观等各方面用和机制建立了城市绿地系统功能协同评价指标体系(见图 2-4)。
城市绿地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来源:姜允芳,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2006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共词聚类分析的国内外街旁绿地研究前沿比较及创新思考[J]. 段皓严,张沛,薛立尧. 中国园林. 2019(02)
[2]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低熟悉度使用者的景观偏好特征[J]. 符兴源,王雪娜,姜珊,国开欣,崔富荔. 城市问题. 2018(09)
[3]基于SD法的孔目湖公园环境意象评价[J]. 李文莉. 华中建筑. 2018(09)
[4]文化生态视域下旧城区微空间生长模式研究[J]. 于辉,白鸽,隋昕芥,肖嘉铭. 建筑与文化. 2018(07)
[5]微绿地空间营造浅析——以米兰中心区微绿地为例[J]. 李安琪.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8(20)
[6]城市绿地景观格局对PM2.5、PM10分布的影响及尺度效应[J]. 雷雅凯,段彦博,马格,田国行. 中国园林. 2018(07)
[7]基于城市文化新生的街区微空间改造策略研究——以绍兴为例[J]. 杨晓莉,刘骜,黄丽斐. 建筑与文化. 2018(06)
[8]历史街区的活力重塑——吐鲁番历史街区微空间改造的研究[J]. 朱有玉,张芳芳,董云财. 安徽建筑. 2018(02)
[9]嵌入·修补·众规:城市微型公共空间规划研究——以武汉市汉阳区为例[J]. 董贺轩,刘乾,王芳. 城市规划. 2018(04)
[10]花境在城市微空间景观营造中的应用探析[J]. 何小芬,刘倩.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8(06)
博士论文
[1]北京城市绿地景观格局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D]. 吴丽娟.北京林业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城市休闲空间绿视率及其景观评价[D]. 李杰.上海师范大学 2017
[2]基于空间句法的成都历史文化街区研究[D]. 曹芸嘉.四川农业大学 2016
[3]基于AVC理论的青岛市滨海旅游度假地优化发展研究[D]. 李方.中国海洋大学 2015
[4]中国古典园林空间构形及可理解度之量化分析[D]. 金鼎.天津大学 2009
本文编号:2924180
【文章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9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绿地微空间构成示意图
即景观-生态-经济三者的协调发展,构建了由 6 类一级指标级指标所组成的城市绿地系统三级评价指标体系(见图2-3)。郭春华(城市绿地系统系统协同规划理论与方法》一书中,提出了具有机制向分考虑系统内部功能之间协同与外部环境之间协同的城市绿地系统协理论和方法,并根据城市绿地在游憩、防灾避险、生态和景观等各方面用和机制建立了城市绿地系统功能协同评价指标体系(见图 2-4)。
城市绿地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来源:姜允芳,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2006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共词聚类分析的国内外街旁绿地研究前沿比较及创新思考[J]. 段皓严,张沛,薛立尧. 中国园林. 2019(02)
[2]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低熟悉度使用者的景观偏好特征[J]. 符兴源,王雪娜,姜珊,国开欣,崔富荔. 城市问题. 2018(09)
[3]基于SD法的孔目湖公园环境意象评价[J]. 李文莉. 华中建筑. 2018(09)
[4]文化生态视域下旧城区微空间生长模式研究[J]. 于辉,白鸽,隋昕芥,肖嘉铭. 建筑与文化. 2018(07)
[5]微绿地空间营造浅析——以米兰中心区微绿地为例[J]. 李安琪.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8(20)
[6]城市绿地景观格局对PM2.5、PM10分布的影响及尺度效应[J]. 雷雅凯,段彦博,马格,田国行. 中国园林. 2018(07)
[7]基于城市文化新生的街区微空间改造策略研究——以绍兴为例[J]. 杨晓莉,刘骜,黄丽斐. 建筑与文化. 2018(06)
[8]历史街区的活力重塑——吐鲁番历史街区微空间改造的研究[J]. 朱有玉,张芳芳,董云财. 安徽建筑. 2018(02)
[9]嵌入·修补·众规:城市微型公共空间规划研究——以武汉市汉阳区为例[J]. 董贺轩,刘乾,王芳. 城市规划. 2018(04)
[10]花境在城市微空间景观营造中的应用探析[J]. 何小芬,刘倩.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8(06)
博士论文
[1]北京城市绿地景观格局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D]. 吴丽娟.北京林业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城市休闲空间绿视率及其景观评价[D]. 李杰.上海师范大学 2017
[2]基于空间句法的成都历史文化街区研究[D]. 曹芸嘉.四川农业大学 2016
[3]基于AVC理论的青岛市滨海旅游度假地优化发展研究[D]. 李方.中国海洋大学 2015
[4]中国古典园林空间构形及可理解度之量化分析[D]. 金鼎.天津大学 2009
本文编号:29241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2924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