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的山地生态适应性规划理念及其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30 16:12
校园的山地生态适应性规划理念注重顺应环境、塑造环境、强调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其目的在于减少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合理利用山地环境,提高校园文化品质的同时降低维护费用,期望构建一个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型校园.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巴南校区总体规划充分发掘了山地自然环境和艺术文化的潜力,秉承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的理念,通过"一轴、一环、五空间、六分区、八景点"的功能区规划,以及对总体规划、景观环境、路网构建、建筑设计等方面的生态适应性应用研究,在山地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及校园文化的塑造方面进行了实践性探索.
【文章来源】: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年01期 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尊重地形合理布局
山地校园的建筑单体以及组群的空间形态与所处的山地地形环境息息相关,用地的坡度和地理构造等对建筑的接地方式、空间形态、朝向等都有比较大的影响,由于山地环境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建筑设计时首先必须解决结构框架问题,以尽量减少对山体的破坏,同时可以结合山地环境做好室内空间和第五立面的设计,形成富有山地特色的建筑空间[6](图2).2 校园山地生态适应性规划实例
通过对用地环境的GIS数据分析,用地地势由北向南逐渐降低(图4),最高点绝对高程为282.83m,最低点的绝对高程为222.17 m,地形平均高差为23.21 m,用地东北部坡度在10%~17%,地势变化较平缓,且自然资源丰富,可以规划为校园管理和宿舍区.中部坡度在15%~23%,且有低洼的水塘,植被茂密,可以安排教学区.南部主要坡度在18%~27%,坡度较陡,不宜设置大体量的公共建筑,可以安排活动区和景观区(图5).图4 GIS高程和坡度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被动式策略导向下的寒地绿色校园适寒设计研究[J]. 靳维,张强. 中外建筑. 2017(03)
[2]绿色教育理念导向下的中学校园设计策略分析——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杭州中学为例[J]. 俞顺年,林杗,陈松,扈军. 建筑与文化. 2016(11)
[3]关于推动我国绿色校园建设的相关政策分析[J]. 陆敏艳,葛坚,陈淑琴,屈利娟,陈伟. 建筑技术. 2016(10)
[4]中美绿色校园评价标准适宜性比较与改善研究[J]. 周越,朱笔峰,葛坚. 建筑学报. 2016(S1)
[5]国内外典型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环境条款对比分析[J]. 廖袖锋,刘猛,高小燕,王旭弟,衷逸群.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2016(S1)
[6]绿色建筑全周期实时数据监测系统建设——以天津大学新校区第一教学楼为例[J]. 常玮,高峰. 建筑与文化. 2016(02)
[7]安全视野下中小学校校园入口交通组织规划研究[J]. 郝玲,李子萍,李志民.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4)
[8]高校宿舍建筑内使用者用能行为特征的统计学分析[J]. 陈淑琴,杜博文,刘世杰,徐方,卢瑶,刑浩威. 建筑科学. 2015(08)
[9]绿色建筑在高校生态环境中的推广运用[J]. 徐再楼.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3)
本文编号:2947930
【文章来源】: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年01期 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尊重地形合理布局
山地校园的建筑单体以及组群的空间形态与所处的山地地形环境息息相关,用地的坡度和地理构造等对建筑的接地方式、空间形态、朝向等都有比较大的影响,由于山地环境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建筑设计时首先必须解决结构框架问题,以尽量减少对山体的破坏,同时可以结合山地环境做好室内空间和第五立面的设计,形成富有山地特色的建筑空间[6](图2).2 校园山地生态适应性规划实例
通过对用地环境的GIS数据分析,用地地势由北向南逐渐降低(图4),最高点绝对高程为282.83m,最低点的绝对高程为222.17 m,地形平均高差为23.21 m,用地东北部坡度在10%~17%,地势变化较平缓,且自然资源丰富,可以规划为校园管理和宿舍区.中部坡度在15%~23%,且有低洼的水塘,植被茂密,可以安排教学区.南部主要坡度在18%~27%,坡度较陡,不宜设置大体量的公共建筑,可以安排活动区和景观区(图5).图4 GIS高程和坡度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被动式策略导向下的寒地绿色校园适寒设计研究[J]. 靳维,张强. 中外建筑. 2017(03)
[2]绿色教育理念导向下的中学校园设计策略分析——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杭州中学为例[J]. 俞顺年,林杗,陈松,扈军. 建筑与文化. 2016(11)
[3]关于推动我国绿色校园建设的相关政策分析[J]. 陆敏艳,葛坚,陈淑琴,屈利娟,陈伟. 建筑技术. 2016(10)
[4]中美绿色校园评价标准适宜性比较与改善研究[J]. 周越,朱笔峰,葛坚. 建筑学报. 2016(S1)
[5]国内外典型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环境条款对比分析[J]. 廖袖锋,刘猛,高小燕,王旭弟,衷逸群.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2016(S1)
[6]绿色建筑全周期实时数据监测系统建设——以天津大学新校区第一教学楼为例[J]. 常玮,高峰. 建筑与文化. 2016(02)
[7]安全视野下中小学校校园入口交通组织规划研究[J]. 郝玲,李子萍,李志民.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4)
[8]高校宿舍建筑内使用者用能行为特征的统计学分析[J]. 陈淑琴,杜博文,刘世杰,徐方,卢瑶,刑浩威. 建筑科学. 2015(08)
[9]绿色建筑在高校生态环境中的推广运用[J]. 徐再楼.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3)
本文编号:29479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2947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