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锡林浩特市不同景观类型草地对气候的响应

发布时间:2021-01-12 05:40
  基于锡林浩特市气温、降水、NDVI、海拔、地形地貌等数据,将其划分为9个景观类型,在景观尺度上对NDVI变化及对气候的响应、不同景观在不同时空尺度上植被生长状况差异等进行研究。同时,选取6个特征年,结合景观空间差异对研究区草地的适应性、脆弱性及敏感性进行划分,分析不同年份水分状况的景观响应。结果显示,降水、海拔、温度的综合效应导致了景观时空分异。温度高、水分较好的景观类型受气候影响较小,温度较高、水分条件差的景观类型比其他景观更加脆弱。低温、水分充足的景观类型更喜好高温气候。气候暖干化大背景下,水分条件优越区将是畜牧业发展重要依赖区域。"暖湿型"气候年份,所有景观草地生长状况都达到了最高值,"冷湿型"气候年份所有景观植被生长状况都受到了抑制;"暖干型"气候年份对水分优越景观类型起正效应,对高温、水分条件差的景观产生负作用。 

【文章来源】:中国草地学报. 2020,42(01)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锡林浩特市不同景观类型草地对气候的响应


锡林浩特市1981~2017年气候数据

空间分布,积温,空间分布,趋势


研究区1981~2017年区域尺度上气候变化倾向率见图2。研究区降水量(图2-A)整体呈减少趋势,减少幅度在2.9~11mm/10a之间,由研究区中部偏西向东部、北部呈环状增加,变幅主要集中在4~9mm/10a之间(占总面积83.72%),同时有1.41%的区域减幅达到10mm/10a以上。图2中研究区降水等值线显示研究区降水量在244~334mm之间,由西北向东南带状减少。研究区≥10℃积温整体呈增加趋势,增加幅度在8.9~11.95℃/a之间,变幅主要集中在9.3~11.3℃/a(90.3%)之间,由东南部向西北部呈环状增加;同时,年平均温度在1.3~13.1℃之间,由西北向东南依次增加;因此,研究区无论是温度还是其增幅都是西北部高于东南部(图2-B)。研究区区域尺度上ITMP随着年际变化整体呈减小趋势,与降水量减少趋势极为相似;研究区平均ITMP在0.488~0.74之间,同时,ITMP也呈现由西北向东南升高的趋势(图2-C)。综上,研究区自1981年以来气候呈现温度持续上升而降水减少的暖干化趋势,且北部区域暖干化更为严重;从ITMP角度看,其与降水变化趋势极为相似,说明研究区的气候变化主要受降水影响;研究区北部ITMP本就属于低值区,又是减少幅度最大的区域,表明北部地区的暖干化现象严重。

空间分布,空间分布,覆盖区,趋势


研究区NDVI分布(图3-A)显示,NDVI变化在0.24~0.76范围内,大部分区域(86.03%)的NDVI在0.35~0.55之间,NDVI为0.55以上面积只有11.53%,主要集中在研究区东部和南部灰腾梁地区,低于0.35区域主要分布在中部偏西北地区。20世纪80年代至今,研究区均呈现西北部NDVI明显低于东南部的现象,因此,在对区域尺度上NDVI多年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NDVI=0.45等值线将研究区分为西北部低覆盖草地区(LCG)与东南部高覆盖草地区(HCG)。37年间研究区区域尺度上NDVI变化趋势见图3-B,研究区NDVI呈增加趋势的面积占比为44.85%,呈减少趋势的面积占比为55.15%;增加幅度在0~0.004之间的面积占比达40.48%,分布在高覆盖区的面积较多,增幅>0.004的面积占比为9.52%,主要分布在高覆盖区;相应的减少幅度在0~0.004之间的面积占比为44.78%,主要分布在低覆盖区,减幅>0.004的面积占比为5.22%,主要分布于低覆盖区。高、低覆盖区分界线在水热匹配指数0.6~0.63之间的区域,低覆盖区水热匹配指数小,高覆盖区水热匹配指数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利用方式对大针茅草原植物多样性、功能性状及地上生物量的影响[J]. 张峰,杨阳,乔荠,贾丽欣,赵天启,赵萌莉.  中国草地学报. 2019(01)
[2]呼伦贝尔草原、湿地和森林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 叶佳琦,李政海,乌云其其格,张靖,鲍雅静,胡志超,刘翀,徐媛,陈佳.  中国草地学报. 2018(06)
[3]北方草原区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J]. 萨茹拉,丁勇,侯向阳.  中国草地学报. 2018(02)
[4]区域生态学核心理论探究[J]. 高吉喜.  科学通报. 2018(08)
[5]不同利用方式下内蒙古典型草原群落物种相互关系的年际变化[J]. 高韶勃,刘磊,王宇坤,李静鹏,赵念席,高玉葆.  生态学报. 2017(19)
[6]气候变化对中国草原生态系统影响研究综述[J]. 梁艳,干珠扎布,张伟娜,高清竹,旦久罗布,西饶卓玛,白马玉珍.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4(02)
[7]2001-2010年内蒙古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J]. 穆少杰,李建龙,陈奕兆,刚成诚,周伟,居为民.  地理学报. 2012(09)
[8]气候变化对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J]. 尹燕亭,侯向阳,运向军.  草业科学. 2011(06)
[9]气候变化对内蒙古荒漠草原牧草气候生产力的影响[J]. 韩芳,牛建明,刘朋涛,那日苏,张艳楠,王海.  中国草地学报. 2010(05)
[10]中国北方草地生物量动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J]. 马文红,方精云,杨元合,安尼瓦尔·买买提.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0(07)

博士论文
[1]草原景观服务时空动态与预测[D]. 张雪峰.内蒙古大学 2016
[2]基于气候产草量模型与遥感产草量模型的草地退化研究[D]. 刘及东.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区域尺度上植被发育的水热匹配指数及验证[D]. 刘丽.内蒙古大学 2017
[2]北方草原牧户对气候变化及气象灾害的感知与适应研究[D]. 李西良.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



本文编号:29722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29722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d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