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羌塘高原自然保护地社会生态效果评价

发布时间:2021-01-12 05:43
  自然保护地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稳定起着积极作用。社会生态评价有助于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采用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景观生态指数等指标对羌塘国家自然保护区、藏西北羌塘高原荒漠生态功能区等自然保护地的生态效果进行评价,以人口密度、人均农业产值为指标,对自然保护地的社会经济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生态效果:2000—2015年自然保护地的NPP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但保护地建立后NPP下降趋势有所减缓。景观破碎度增加、斑块形态复杂化。草地、农田、城镇等人类主导景观斑块空间集聚性增强。除部分偏远地区人类活动影响减小外,大部分自然保护地人为活动扰动依然较强。其中,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用地比重增加、生产用地比重下降,自然景观得到一定恢复;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用地比重下降、生产用地比重增加,尤其是草地优势度进一步增大,生态压力加大。2)社会经济效果:1990—2015年自然保护区人口密度、农业产值总量显著低于生态功能区,但人均农业产值自然保护区显著高于生态功能区。保护地建立后人口密度、人均农业产值都有增加,人口密度生态功能区增加更显著,人均农业产值自然保护区增加更显著。今后,对自然保护区要强化管理、... 

【文章来源】:生态学报. 2020,40(23)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羌塘高原自然保护地社会生态效果评价


2004—2015年羌塘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样方尺度NPP时间序列

景观图,景观,羌塘,自然保护


1992—2015年羌塘自然保护区生态景观变化:按照“三生”空间划分原则[28],羌塘高原生态用地包括冰川雪地、裸地、稀疏植被、灌丛、森林及水域,生产用地包括草场及农田,生活用地包括城镇用地。自然保护区的主导景观类型为生产用地中的草地,其次为生态用地中的裸地,生活用地比重极小。1992—2015年,生态用地由36%增加到38%,生产用地则由64%下降到62%。草地斑块数由9620个增加为11401个,斑块平均粒度由2023hm2缩小为1653hm2。10种景观类型(图3)总斑块数由51978个增加为56004个,斑块平均粒度由589hm2缩小为546hm2 (表3)。景观多样性指数SHDI由0.979增加为1.015。景观尺度的斑块分维数PAFRAC由1.472增加到1.499,除水域外,其它景观类型的斑块PAFRAC均增加。景观尺度的空间最邻近距离ENN由1256m下降到1203m,其中,草地、农田、城镇等人类主导的生态景观[29]的ENN下降明显,反映了人类活动的集聚性增加;而冰川雪地的ENN显著增加,印证了冰川退化的趋势。景观连通性COHENSION略下降。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用地比重增加,生产用地比重下降,反映了自然生态得以一定的恢复;景观破碎度增加、斑块几何形态复杂化,反映人为活动影响依然较大。1992—2015年羌塘生态功能区生态景观变化:生态功能区的主导景观也为草地和裸地,城镇用地比重极小。生态用地由20.9%下降到20.4%,生产用地则由79.1%增加到79.6%,尤其是草地面积比重由77.5%增加到78.2%。城镇用地面积明显增加,比重达0.01‰。草地斑块数由2373个增加为2707个,斑块平均粒度由6056hm2缩小为5356hm2。10种景观类型总斑块数由31199个增加为32245个,斑块平均粒度由594hm2缩小为575hm2。景观多样性指数SHDI由0.841下降为0.826。景观尺度的PAFRAC由1.451增加到1.487,除过水域外,其它景观类型的斑块PAFRAC也都在增加。景观尺度的ENN由1439m下降到1393m,其中,草地、农田、城镇等人类主导的土地利用类型的ENN下降明显,反映了人类活动的集聚性增加。景观连通性COHENSION略下降,但灌丛和稀疏植被景观连通性提高。仅部分偏远地区人类活动对自然景观影响较小,以自然恢复为主。生态功能区生态用地比重下降,生产用地比重增加,尤其是草地的比重增加较多,其景观优势度增强,草地、农田、城镇等人类主导景观集聚性增强。

自然保护,羌塘,人口密度,产值


1)自然保护地的生态效果及管理有效性。本研究显示2000年以来羌塘高原自然保护地景观破碎度增加,NPP呈下降趋势。羌塘自然保护区生态用地比重增加,自然生态得到一定的恢复;生态功能区生态用地比重下降、生产用地比重增加,人类活动强度加大;同时草地、农田及城镇等人类主导用地的集聚性增强,这一方面使得局地人类活动影响加大,另一方面可能有利于区域尺度对人类活动影响的控制。据对1982—2009年5km NPP数据分析,羌塘自然保护区建立后(1993—2009年)NPP呈下降态势[13]。比较若尔盖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建立前后(1975—1996年,1996—2015年)发现,湿地面积缩减,灌丛、草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大斑块面积缩减趋势减缓,斑块连通性降低趋势减缓,景观破碎化趋势减缓,取得一定保护成效[33]。2)自然保护地社会经济发展及政策干预。自然保护区位于北羌塘,自然条件严酷、人口稀少、社会经济欠发达,但人均农业产值高,对部分牧民具有吸引力,生态风险仍然不小。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既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又是传统牧区,人口密度较高,生态保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业发展机会[34],导致人均农业产值较低、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应该继续完善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等生态补偿体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自然保护地管理有效性评估方法综述[J]. 郭子良,祝伟,雷茵茹,宁宇,王义飞.  世界林业研究. 2020(03)
[2]生态脆弱区生态工程效益评价的比较研究[J]. 魏轩,周立华,韩张雄,王娅,陈勇,杨国靖.  生态学报. 2020(01)
[3]西藏自治区生态空间的分类与范围及人类活动影响[J]. 魏子谦,徐增让,毛世平.  自然资源学报. 2019(10)
[4]中国喀斯特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进展[J]. 何霄嘉,王磊,柯兵,岳跃民,王克林,曹建华,熊康宁.  生态学报. 2019(18)
[5]中国自然保护地70年发展历程与成效[J]. 高吉喜,徐梦佳,邹长新.  中国环境管理. 2019(04)
[6]羌塘高原人与野生动物冲突的成因[J]. 徐增让,靳茗茗,郑鑫,魏子谦.  自然资源学报. 2019(07)
[7]Nature protection and human development in the Selincuo region:conflict resolution[J]. Jie Fan,Hu Yu.  Science Bulletin. 2019(07)
[8]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动态分析[J]. 徐洁,谢高地,肖玉,李娜,江源,陈文辉.  生态学报. 2019(09)
[9]保护地空间邻近效应和保护成效评估——以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 左丹丹,罗鹏,杨浩,牟成香,李月蛟,莫利,李婷,罗川,李红林,吴素娟.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9(04)
[10]绿色发展视角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绿色减贫效果评价[J]. 李国平,李宏伟.  软科学. 2018(12)



本文编号:29722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29722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57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