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与认同的逻辑:论电视艺术审美认同的发生机制
发布时间:2021-05-23 13:14
在艺术审美认同活动中,从发生动力和实际过程看,主体的审美认同与审美需求始终是相伴相随、有机统一、难以分割的。"需求—认同"现象广泛存在于艺术审美实践活动中,电视艺术也不例外,"需求—认同"贯穿电视艺术的生产创作、文本构成以及传播与接受活动的全部流程或要素当中,并推动电视艺术审美认同发生发展。电视艺术"需求—认同"的内涵在于"需求性认同"与"认同性需求"的高度统一。研究电视艺术"需求—认同"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文章来源】: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20,42(10)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审美认同与需求
(一)认同的内涵与审美认同
(二)审美认同与需求相伴相随
二、“需求—认同”的内涵界定与实践指向
(一)“需求—认同”的美学内涵界定
1.“认同主体”即“我”
2.“认同需求”是“我”的需求
3.“认同对象”也可以称之为“认同资源”
(二)“需求—认同”的实践指向
1.对于自我个体而言,“需求—认同”问题时刻处处都需要面对
2.对于群体社会而言,“需求—认同”关系到群体的成员吸纳与组织运行
3.对于国家民族而言,“需求—认同”问题常常存在于复杂的国际关系当中
四、“需求—认同”存在于电视艺术生产全过程
(一)在创作生产端,“需求—认同”主要体现的是创作主体的“议程设置”要求
(二)在文本构成中,“需求—认同”主要体现的是文本中的“期待视野”与“潜在受众”
(三)在传播与接受端,“需求—认同”主要体现的是传播动机的内在动力和受众“解码”的心路历程
五、电视艺术“需求—认同”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拓展了电视艺术基础研究领域与思维
(二)为电视艺术应用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三)为电视艺术决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1.对内主要变现为文化的凝聚力、向心力
2.对外主要表现为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文学与认同[J]. 周宪. 文学评论. 2006(06)
[2]马克思早期的艺术生产论的现代意义[J]. 童庆炳. 中国文学研究. 1997(04)
[3]国外一种新兴的文学理论——接受美学[J]. 章国锋. 文艺研究. 1985(04)
本文编号:3202587
【文章来源】: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20,42(10)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审美认同与需求
(一)认同的内涵与审美认同
(二)审美认同与需求相伴相随
二、“需求—认同”的内涵界定与实践指向
(一)“需求—认同”的美学内涵界定
1.“认同主体”即“我”
2.“认同需求”是“我”的需求
3.“认同对象”也可以称之为“认同资源”
(二)“需求—认同”的实践指向
1.对于自我个体而言,“需求—认同”问题时刻处处都需要面对
2.对于群体社会而言,“需求—认同”关系到群体的成员吸纳与组织运行
3.对于国家民族而言,“需求—认同”问题常常存在于复杂的国际关系当中
四、“需求—认同”存在于电视艺术生产全过程
(一)在创作生产端,“需求—认同”主要体现的是创作主体的“议程设置”要求
(二)在文本构成中,“需求—认同”主要体现的是文本中的“期待视野”与“潜在受众”
(三)在传播与接受端,“需求—认同”主要体现的是传播动机的内在动力和受众“解码”的心路历程
五、电视艺术“需求—认同”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拓展了电视艺术基础研究领域与思维
(二)为电视艺术应用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三)为电视艺术决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1.对内主要变现为文化的凝聚力、向心力
2.对外主要表现为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文学与认同[J]. 周宪. 文学评论. 2006(06)
[2]马克思早期的艺术生产论的现代意义[J]. 童庆炳. 中国文学研究. 1997(04)
[3]国外一种新兴的文学理论——接受美学[J]. 章国锋. 文艺研究. 1985(04)
本文编号:32025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3202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