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成长丛书》折射的语文教学方法选择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28 09: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语教学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课程改革,涌现出大量知名的语文教育家。但在先进教学经验的分享过程中往往囿于教师个体差异、学情等诸多因素而无法实现优秀经验的大范围推广与实践。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与分析推理相结合的方法,以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订的《教育家成长丛书》为依托,使用内容分析法,得出就方式层面而言的改革开放以来中语教学现状,探讨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采用教学方法的行为倾向。对《丛书》中涉及的27位语文教学名家开展的频次统计,以频次定量化的手段分析出朗读法和追问法在所有学段中都具有极高的使用频次,而又由于学段的各不相同,各学段教师的语文教育理念与培养价值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就方法而言,情景模拟法、小组讨论法、重点字词分析法等在不同学段体现出不同的使用倾向,需要调动多样能力的、能力层级较高的情景模拟法、小组讨论法在初高中使用频次明显高于小学。通过对《丛书》的研究,不仅仅可以获得方法的使用频次,更可以在对比中发现相同方法在不同学段、不同教师身上并不完全相同的使用形式,通过进一步分析,研究了朗读法大类下多种实现形式的不同倾向、追问教学法运用中的教师引导力平衡问题以及规避小组讨论低效化的路...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9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现状
(一) 从历时角度看语文教学方法选择研究
(二) 从共时角度看语文教学方法选择研究
(三) 研究过程中的问题总结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以《丛书》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方法选择情况
第一节 分析方法的介绍
一、抽样:材料的范围与选择
二、界定观察类别:划分学段和课型
三、界定记录单位和语境单位:频次的统计单位
四、界定点算体系:归纳与结论的判定
第二节 《丛书》的教学方法选择情况梳理
一、选择范围
(一) 《丁有宽与读写导练》
(二) 《于漪与教育教学探索》
(三) 《王崧舟与诗意语文》
(四) 《刘金玉与阳光语文》
(五) 《孙双金与情智教育》
(六) 《杨一青与和谐教育》
(七) 《李元昌与乡土教育》
(八) 《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
(九) 《张桂蕊与语文拓展式教学》
(十) 《赵谦翔与绿色语文》
(十一) 《钱梦龙与导读艺术》
(十二) 《唐江澎与体悟式教学》
(十三) 《黄厚江与语文本色教学》
(十四) 《韩军与新语文教育》
(十五) 《程红兵与语文人格教育》
(十六) 《管建刚与后作文教学》
(十七) 《窦桂梅与主题教学》
(十八) 《潘新和与表现——存在论语文学》
(十九) 《魏书生与民主教育》
(二十) 《王开东与深度语文》
(二十一) 《王君与青春语文》
(二十二) 《洪宗礼与母语教育》
(二十三) 《祝禧与文化语文》
(二十四) 《于永正与五重教学》
(二十五) 《杨屹与情趣教育》
(二十六) 《薄俊生与发展性教学》
(二十七) 《汪智星与本真教育》
二、总结
第三节 《丛书》的教学方法选择情况分析
一、对教学思维方式的分析
二、对教学行为方式的分析
(一) 小学教师的教学方法频次使用情况分析
(二) 初中教师的教学方法频次使用情况分析
(三) 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频次使用情况分析
三、总结
第二章 名师教法选择的分析与创新
第一节 名师教学方法选择的原因分析
一、分析哪些方法
二、朗读法与追问法中的深层理据
(一) 朗读法
(二) 追问法
三、活动类方法中的深层理据
(一)小组讨论法
(二) 情景模拟法
(三) 游戏、比赛法
四、特色尝试类方法中的深层理据
(一) 绘画法
(二) 听写法
第二节 名师教学方法使用中的创新性
一、学生成为交流中表达的主体
(一) 丁有宽、黄厚江等的追问法探索
(二) 王君、韩军等的朗读法探索
二、课堂成为多元化的学习环境
(一) 祝禧、赵谦翔等的情景模拟教学法探索
(二) 窦桂梅、钱梦龙等的小组讨论教学法探索
三、教材成为发散性探索的支架
(一) 于永正的绘画法使用探索
(二) 唐江澎的听写教学法探索
(三) 李元昌的乡土教育实践探索
第三章 新时代中语教学方法选择探讨
第一节 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指导教学方法的选择
一、以语言和审美为核心的朗读教学法
二、以思维发展为重点的对话教学
三、从语言到文化的活动设计
第二节 名师教学方法选择倾向的启示
一、多样化的朗读教学法可以进一步细分
二、追问法中教师引导与学生思考的平衡点
三、小组讨论高效化离不开教师的支架
第三节 新教学思路下的教学方法选择
一、承前——在名师教法选择的思路上“守正”
二、启后——在部编新教材编排体现的教法选择上“出新”
三、展望——在语文数字化阅读教学的时代开掘“新路”
(一) 内容上:提供更广域的知识获取面
(二) 形式上:基于多样媒介的教学
(三) 思维上:辩证思维的有意培养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学习活动设计研究[J]. 郑桂华. 语文建设. 2018(13)
[2]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六点创新[J]. 段宗平. 语文建设. 2018(07)
[3]论高中语文教学方式的多样化[J]. 刘春梅.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17(06)
[4]教材作业系统的变化与新课改下的文言文教学——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J]. 王华. 语文建设. 2015(29)
[5]中等学校国文教学的几个问题[J]. 朱自清. 语文建设. 2015(01)
[6]关于语文导学案应用研究的文献综述[J]. 乔本师. 语文建设. 2013(32)
[7]尝试教学研究50年[J]. 邱学华. 课程·教材·教法. 2013(04)
[8]凸显文化品质,上出“语文味”——应用汉语课汉字教学方法例谈[J]. 马慧. 语文学刊. 2013(05)
[9]为儿童快乐学习的情境教学[J]. 李吉林. 课程·教材·教法. 2013(02)
[10]新课改语文教师价值取向的发展及内在原因——以阅读教学为例[J]. 董宏建,岳欣云,王薇.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3)
本文编号:3207977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9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现状
(一) 从历时角度看语文教学方法选择研究
(二) 从共时角度看语文教学方法选择研究
(三) 研究过程中的问题总结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以《丛书》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方法选择情况
第一节 分析方法的介绍
一、抽样:材料的范围与选择
二、界定观察类别:划分学段和课型
三、界定记录单位和语境单位:频次的统计单位
四、界定点算体系:归纳与结论的判定
第二节 《丛书》的教学方法选择情况梳理
一、选择范围
(一) 《丁有宽与读写导练》
(二) 《于漪与教育教学探索》
(三) 《王崧舟与诗意语文》
(四) 《刘金玉与阳光语文》
(五) 《孙双金与情智教育》
(六) 《杨一青与和谐教育》
(七) 《李元昌与乡土教育》
(八) 《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
(九) 《张桂蕊与语文拓展式教学》
(十) 《赵谦翔与绿色语文》
(十一) 《钱梦龙与导读艺术》
(十二) 《唐江澎与体悟式教学》
(十三) 《黄厚江与语文本色教学》
(十四) 《韩军与新语文教育》
(十五) 《程红兵与语文人格教育》
(十六) 《管建刚与后作文教学》
(十七) 《窦桂梅与主题教学》
(十八) 《潘新和与表现——存在论语文学》
(十九) 《魏书生与民主教育》
(二十) 《王开东与深度语文》
(二十一) 《王君与青春语文》
(二十二) 《洪宗礼与母语教育》
(二十三) 《祝禧与文化语文》
(二十四) 《于永正与五重教学》
(二十五) 《杨屹与情趣教育》
(二十六) 《薄俊生与发展性教学》
(二十七) 《汪智星与本真教育》
二、总结
第三节 《丛书》的教学方法选择情况分析
一、对教学思维方式的分析
二、对教学行为方式的分析
(一) 小学教师的教学方法频次使用情况分析
(二) 初中教师的教学方法频次使用情况分析
(三) 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频次使用情况分析
三、总结
第二章 名师教法选择的分析与创新
第一节 名师教学方法选择的原因分析
一、分析哪些方法
二、朗读法与追问法中的深层理据
(一) 朗读法
(二) 追问法
三、活动类方法中的深层理据
(一)小组讨论法
(二) 情景模拟法
(三) 游戏、比赛法
四、特色尝试类方法中的深层理据
(一) 绘画法
(二) 听写法
第二节 名师教学方法使用中的创新性
一、学生成为交流中表达的主体
(一) 丁有宽、黄厚江等的追问法探索
(二) 王君、韩军等的朗读法探索
二、课堂成为多元化的学习环境
(一) 祝禧、赵谦翔等的情景模拟教学法探索
(二) 窦桂梅、钱梦龙等的小组讨论教学法探索
三、教材成为发散性探索的支架
(一) 于永正的绘画法使用探索
(二) 唐江澎的听写教学法探索
(三) 李元昌的乡土教育实践探索
第三章 新时代中语教学方法选择探讨
第一节 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指导教学方法的选择
一、以语言和审美为核心的朗读教学法
二、以思维发展为重点的对话教学
三、从语言到文化的活动设计
第二节 名师教学方法选择倾向的启示
一、多样化的朗读教学法可以进一步细分
二、追问法中教师引导与学生思考的平衡点
三、小组讨论高效化离不开教师的支架
第三节 新教学思路下的教学方法选择
一、承前——在名师教法选择的思路上“守正”
二、启后——在部编新教材编排体现的教法选择上“出新”
三、展望——在语文数字化阅读教学的时代开掘“新路”
(一) 内容上:提供更广域的知识获取面
(二) 形式上:基于多样媒介的教学
(三) 思维上:辩证思维的有意培养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学习活动设计研究[J]. 郑桂华. 语文建设. 2018(13)
[2]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六点创新[J]. 段宗平. 语文建设. 2018(07)
[3]论高中语文教学方式的多样化[J]. 刘春梅.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17(06)
[4]教材作业系统的变化与新课改下的文言文教学——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J]. 王华. 语文建设. 2015(29)
[5]中等学校国文教学的几个问题[J]. 朱自清. 语文建设. 2015(01)
[6]关于语文导学案应用研究的文献综述[J]. 乔本师. 语文建设. 2013(32)
[7]尝试教学研究50年[J]. 邱学华. 课程·教材·教法. 2013(04)
[8]凸显文化品质,上出“语文味”——应用汉语课汉字教学方法例谈[J]. 马慧. 语文学刊. 2013(05)
[9]为儿童快乐学习的情境教学[J]. 李吉林. 课程·教材·教法. 2013(02)
[10]新课改语文教师价值取向的发展及内在原因——以阅读教学为例[J]. 董宏建,岳欣云,王薇.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3)
本文编号:32079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3207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