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建筑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7 11:30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非遗赖以生存的原生态环境多数不复存在,非遗的真实性和非遗生态的完整性受到极大的破坏,许多非遗项目面临着窘迫的局面。近年来,我国意识到非遗潜在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高度重视非遗的保护传承与阐释展示,陆续建立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简称“非遗馆”)保存、保护、展示非遗相关实物、图片、文字等物品,并开展非遗传习活动与非遗体验活动。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虽然在数量上已经有一定的积累,但是在建筑设计方面缺乏系统专业性的理论研究与设计策略引导。这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在设计时,依旧采用传统博物馆的建筑设计模式或是盲目照搬其他博展类建筑设计模式。在建筑设计方面有诸多不合理之处,无法突显非遗自身特性,难以满足非遗保护展示要求,不能充分体现非遗独特的文化内涵。因此,非遗馆建筑设计理论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总结和完善。论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建筑设计为研究课题。以非遗保护理念为基点,以非遗馆发展趋势为外因,以非遗阐释与展示为内核,融贯多元学...
【文章来源】: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13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非遗生存空间窘迫——非遗技艺传承人街头展演(图片来源:https://www.baidu.com)
第 1 章 绪 论需求,非遗展示空间往往是通过办公空间或商业空间改造形成,不能完全满足非遗展示的空间尺度需求和空间审美需求,如北京市百工坊博物馆和北京前门华韵非遗馆。依靠政府主导建立的非遗馆常见的是城市综合非遗馆或非遗博览园。这些非遗馆建设规模较大,是城市非遗的文化名片,保护展示的非遗项目丰富多样,能够对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整体系统的保护和展示,如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和甘孜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除此之外,许多城市的展览馆也会举办各种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如北京市农业展览馆举行的大运河文化带非遗大展、济南市舜耕展览馆举行的中国第五届非遗博览会。总体来讲,我国非遗馆的建设成效是显著的,其对非遗保护传播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8图 1-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博物馆协会对非遗保护的关注(图片来源:作者自绘)7王晓葵.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的演变及相关问.文化遗产,2008(02):135-139.8耕旭.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6,14(03):133-143.9王慧欣.法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模式分析.传播与版权,2017(04):124-12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现代建筑开放空间设计研究[J]. 马悦,方翔. 山西建筑. 2019(10)
[2]论建筑外立面设计对建筑材料的运用[J]. 王瑞. 建材与装饰. 2018(50)
[3]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现状研究[J]. 郭文豪,张笑楠,马英. 遗产与保护研究. 2018(10)
[4]走进第五届中国非遗博览会[J]. 刘雨. 走向世界. 2018(34)
[5]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J]. 董功,刘晨,周飏,王艺祺,孙栋平,赵丹,李柏,侯瑞瑄,叶品晨,王依伦,张恺,陈颢,Eiichi Kano. 城市环境设计. 2018(01)
[6]法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模式分析[J]. 王慧欣. 传播与版权. 2017(04)
[7]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 田耕旭.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6(03)
[8]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以南京博物院非遗馆为例[J]. 谢小娟. 东南文化. 2015(05)
[9]范曾艺术馆[J]. 章明,张姿,李雪峰,孙嘉龙,张之光,苏婷. 建筑学报. 2014(12)
[10]院·境 范曾艺术馆[J]. 张姿,章明,孙嘉龙. 时代建筑. 2014(06)
博士论文
[1]基于遗址保护理念的遗址博物馆建筑整体性设计研究[D]. 裴胜兴.华南理工大学 2015
[2]建筑表皮材料的地域性表现研究[D]. 产斯友.华南理工大学 2014
[3]结构技术影响下的当代建筑形态创新研究[D]. 王征.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
[4]价值建构与阐释[D]. 丛桂芹.清华大学 2013
[5]新中式建筑艺术形态研究[D]. 周靓.西安美术学院 2013
[6]当代中国文化建筑公共性研究[D]. 王明洁.华南理工大学 2012
[7]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 夏桂平.华南理工大学 2010
[8]造型艺术空间论[D]. 刘珊.苏州大学 2010
[9]当代复杂性建筑形态设计研究[D]. 张向宁.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
[10]关于建筑改造之中西比较研究[D]. 郑宁.天津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展示空间设计[D]. 王欣.云南艺术学院 2018
[2]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展示空间设计研究[D]. 林倩.四川美术学院 2018
[3]博物馆管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D]. 柴士清.宁波大学 2017
[4]基于开放性特征的博物馆建筑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研究[D]. 胡逸飞.东南大学 2017
[5]黔东南台江红阳苗寨的地域文化研究及山地建筑设计[D]. 李新新.清华大学 2017
[6]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展示设计研究[D]. 刘妍君.南京艺术学院 2016
[7]论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D]. 郝曙光.河北大学 2014
[8]当代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刍议[D]. 杨敏.中国美术学院 2014
[9]基于场所精神的老旧建筑改造与更新[D]. 胡铮.天津大学 2013
[10]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理论研究[D]. 牛慕青.复旦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327718
【文章来源】: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13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非遗生存空间窘迫——非遗技艺传承人街头展演(图片来源:https://www.baidu.com)
第 1 章 绪 论需求,非遗展示空间往往是通过办公空间或商业空间改造形成,不能完全满足非遗展示的空间尺度需求和空间审美需求,如北京市百工坊博物馆和北京前门华韵非遗馆。依靠政府主导建立的非遗馆常见的是城市综合非遗馆或非遗博览园。这些非遗馆建设规模较大,是城市非遗的文化名片,保护展示的非遗项目丰富多样,能够对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整体系统的保护和展示,如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和甘孜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除此之外,许多城市的展览馆也会举办各种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如北京市农业展览馆举行的大运河文化带非遗大展、济南市舜耕展览馆举行的中国第五届非遗博览会。总体来讲,我国非遗馆的建设成效是显著的,其对非遗保护传播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8图 1-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博物馆协会对非遗保护的关注(图片来源:作者自绘)7王晓葵.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的演变及相关问.文化遗产,2008(02):135-139.8耕旭.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6,14(03):133-143.9王慧欣.法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模式分析.传播与版权,2017(04):124-12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现代建筑开放空间设计研究[J]. 马悦,方翔. 山西建筑. 2019(10)
[2]论建筑外立面设计对建筑材料的运用[J]. 王瑞. 建材与装饰. 2018(50)
[3]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现状研究[J]. 郭文豪,张笑楠,马英. 遗产与保护研究. 2018(10)
[4]走进第五届中国非遗博览会[J]. 刘雨. 走向世界. 2018(34)
[5]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J]. 董功,刘晨,周飏,王艺祺,孙栋平,赵丹,李柏,侯瑞瑄,叶品晨,王依伦,张恺,陈颢,Eiichi Kano. 城市环境设计. 2018(01)
[6]法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模式分析[J]. 王慧欣. 传播与版权. 2017(04)
[7]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 田耕旭.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6(03)
[8]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以南京博物院非遗馆为例[J]. 谢小娟. 东南文化. 2015(05)
[9]范曾艺术馆[J]. 章明,张姿,李雪峰,孙嘉龙,张之光,苏婷. 建筑学报. 2014(12)
[10]院·境 范曾艺术馆[J]. 张姿,章明,孙嘉龙. 时代建筑. 2014(06)
博士论文
[1]基于遗址保护理念的遗址博物馆建筑整体性设计研究[D]. 裴胜兴.华南理工大学 2015
[2]建筑表皮材料的地域性表现研究[D]. 产斯友.华南理工大学 2014
[3]结构技术影响下的当代建筑形态创新研究[D]. 王征.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
[4]价值建构与阐释[D]. 丛桂芹.清华大学 2013
[5]新中式建筑艺术形态研究[D]. 周靓.西安美术学院 2013
[6]当代中国文化建筑公共性研究[D]. 王明洁.华南理工大学 2012
[7]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 夏桂平.华南理工大学 2010
[8]造型艺术空间论[D]. 刘珊.苏州大学 2010
[9]当代复杂性建筑形态设计研究[D]. 张向宁.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
[10]关于建筑改造之中西比较研究[D]. 郑宁.天津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展示空间设计[D]. 王欣.云南艺术学院 2018
[2]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展示空间设计研究[D]. 林倩.四川美术学院 2018
[3]博物馆管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D]. 柴士清.宁波大学 2017
[4]基于开放性特征的博物馆建筑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研究[D]. 胡逸飞.东南大学 2017
[5]黔东南台江红阳苗寨的地域文化研究及山地建筑设计[D]. 李新新.清华大学 2017
[6]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展示设计研究[D]. 刘妍君.南京艺术学院 2016
[7]论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D]. 郝曙光.河北大学 2014
[8]当代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刍议[D]. 杨敏.中国美术学院 2014
[9]基于场所精神的老旧建筑改造与更新[D]. 胡铮.天津大学 2013
[10]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理论研究[D]. 牛慕青.复旦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3277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3327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