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黄河下游宽河段沿岸地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特征

发布时间:2021-09-05 14:57
  以2015年11类15 m×15 m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栅格数据为基础,基于景观格局指数,对比和分析黄河下游宽河段沿岸县域、滩区和滞洪区内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特征以及宽河段滩区两侧18个2 km缓冲区内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梯度特征。结果表明:旱地是沿岸县域范围内的优势景观,其次是农村居民地,两者占沿岸县域总面积的80%以上,水田与其他水域具有一定的规模,而草地规模较小;受人类活动、功能定位和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黄河下游宽河段沿岸县域、滩区和滞洪区内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县域滩外区域分布有斑块规模大且较密集的建设用地,景观破碎度高,斑块形状复杂,东平湖滞洪区景观多样性高,呈现以水域为主体的复合生态景观,其余滞洪区林地和草地规模小,斑块密度低,景观异质性较低,宽滩区内整体景观破碎程度低于滩外区域,游荡段滩区景观多样性较高,建设用地规模相对较大;宽河段滩区两侧6 km范围内,水田和其他水域规模大,分布密集,城镇用地规模较小,整体景观多样性高且较破碎,6~18 km是过渡区域,距离20 km以上景观格局基本上趋于稳定。 

【文章来源】: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56(03)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黄河下游宽河段沿岸地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特征


多环缓冲区示意图

土地利用图,梯度特征,景观格局,土地利用


平均斑块面积与最大斑块指数的变化趋势较为类似(图3(b)和(c))。水田、旱地和城镇用地分别在不同缓冲区内具有较大规模。其中,水田在靠近宽滩区的1号缓冲区具有最大的平均斑块面积和最大斑块指数,随后逐渐下降,并于9号缓冲区降至相对较低且逐渐稳定的水平。旱地的平均斑块面积自1号缓冲区开始逐渐增大,于10号缓冲区开始稳定在310 hm2左右。除1,7,8和9号缓冲区外,旱地在各缓冲区内最大斑块指数均为最大。城镇用地在多数缓冲区内平均斑块面积最大,且具有较大的最大斑块指数,自3号缓冲区开始,最大斑块指数先上升后下降,在9号缓冲区到达峰值。因东平湖具有较大的面积,其他水域在4~10号缓冲区内规模较大,在其余缓冲区的平均斑块面积和最大斑块指数均呈下降趋势。林地、草地、河渠、农村居民地和其他建设用地的平均斑块面积和最大斑块指数较低,均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且数值相近。从总体上来看,农村居民地波动幅度最小,其他建设用地次之。草地与河渠的平均斑块面积相对较大,但最大斑块指数相对较小。道路交通用地的平均斑块面积和最大斑块指数在各缓冲区均极低,但1号缓冲区明显高于其他缓冲区,自2号缓冲区开始趋于稳定。在斑块分布与聚集特征方面(图3(d)~(f)),农村居民地在各缓冲区内的斑块密度在0.65~0.8个/hm2之间波动,且明显高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旱地在1号缓冲区斑块密度较高,随后大致稳定在0.2~0.35个/hm2之间。其他建设用地和道路交通用地在1~3号缓冲区内呈上升趋势,随后稳定在一定的范围内,两者梯度变化趋势基本上一致,但后者的斑块密度整体上高于前者。林地自7号缓冲区开始,与其他建设用地斑块密度相近,但在2~6号缓冲区内斑块密度相对较小。水田与其他水域在1~5号缓冲区内均呈快速下降的趋势,前者自7号缓冲区开始下降速度变慢,至13号缓冲区开始稳定在极低水平,后者则自9号缓冲区开始稳定在一定范围内。草地和城镇用地的斑块密度极低,但两者在1~3号缓冲区内存在相反的变化趋势,草地下降而城镇用地上升。

土地利用图,梯度特征,景观水,景观格局


景观格局特征变化情况如图4所示。平均斑块面积随着与宽滩区的距离增大而增大,最终逐渐稳定(图4(a))。总体上可分为3段:第一段为1~3号缓冲区,即距离滩区边界6 km以内的区域,平均斑块面积约为55 hm2;第二段为4~8号缓冲区,平均斑块面积约为70 hm2;第三段为9号及之后的缓冲区,平均斑块面积约为78 hm2;且基本上保持稳定。边缘密度整体上在1~4号缓冲区呈较快速的下降趋势,之后大都在21~24 m/hm2之间波动。与蔓延度指数呈相反趋势,斑块密度随着距滩区边界距离的增大逐渐减小(图4(b))。总体上同样可以分为3段(1~3号缓冲区、4~8号缓冲区、9号及之后的缓冲区),自9号缓冲区开始逐渐稳定,保持在1.3个/hm2左右。蔓延度指数随距离的增大而逐渐上升,在1~4号缓冲区内数值相对较低,约为70%,自4号缓冲区开始逐渐上升,至10号缓冲区开始趋于稳定,保持在80%左右。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Landsat的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时空格局演变[J]. 卢晓宁,黄玥,洪佳,曾德裕,杨柳青.  中国环境科学. 2018(11)
[2]黄河下游治河工程空间分布的统计特征[J]. 张燕青,李振山,程舒鹏,薛安,赵志杰,张红武.  人民黄河. 2018(07)
[3]黄河下游滩区再造与生态治理[J]. 张金良.  人民黄河. 2017(06)
[4]黄河三角洲人类活动强度的湿地景观格局梯度响应[J]. 韩美,张翠,路广,刘玉斌,余灏哲.  农业工程学报. 2017(06)
[5]河南新乡黄河湿地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动态分析[J]. 徐文茜,汤茜,丁圣彦.  湿地科学. 2016(02)
[6]黄河下游宽滩区不同运用模式滞洪沉沙效果试验[J]. 刘燕,江恩惠,曹永涛,万强,夏修杰.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16(01)
[7]黄河下游漫滩洪水淤滩刷槽及淹没风险研究[J]. 侯志军,郭艳霞,李勇.  人民黄河. 2016(01)
[8]黄河下游河道沿岸景观格局时空动态变化研究[J]. 陈昂,隋欣,王东胜,廖文根,吴赛男,陶洁.  水电能源科学. 2014(11)
[9]基于GIS的临沂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梯度分析[J]. 范庆亚,吴国平,马庆申,陈功勋,崔敬涛.  水土保持研究. 2013(06)
[10]黄河调水调沙期河口湿地景观格局演变[J]. 张爱静,董哲仁,赵进勇,岳成鲲.  人民黄河. 2013(07)



本文编号:33855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33855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f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